营养强化是以食品为载体,加入微量营养素(如必需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以改善人们健康的一种有效手段。自1920年代以来,食品制造商和各国政府便开始使用这一方法,用以预防人群中的营养不足现象。特定地区常见的营养缺乏问题,往往由当地的土壤条件或主食的限制所引起。通过在主食和调味品中加入微量营养素,可以防止大规模的缺乏性疾病。
全球估计每年因营养不良和微量营养素缺乏而死亡的人数在300万到500万之间。
食品强化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确定为全球降低营养缺乏发病率的四大策略中的第二项。根据FAO的说法,最常见的强化食品包括谷类及其产品、乳制品、油脂、调味品、茶类及其他饮料,以及婴儿配方奶粉。
食品强化主要分为两种方式:回补和添加。以面粉为例,经过加工的谷物常常会流失营养,强化面粉通常会添加铁、叶酸、烟酸、核黄素和硫胺素。另一方面,某些强化食品则会加入那些在自然状态下不存在的微量营养素,例如,市场上常见的钙强化橙汁。
从补充的阶段来看,食品强化可分为:商业及工业强化、植物生物强化和家庭强化。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食品强化方面有各自的规范和要求。为了抵抗和减少微量营养素的缺乏,不少国家采取了法定食品强化政策。例如,在阿根廷,法律要求小麦粉必须强化铁、硫胺素、核黄素、烟酸和叶酸;而在美国,从1920年代开始,微量营养素的添加便成为解决人群营养不足的重要策略。
微量营养素在身体的发展和成长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缺乏这些微量营养素可能导致发育不良或引起疾病。 WHO和FAO等机构都指出,全世界有超过20亿人正面临各种微量营养素的缺乏。
若单靠食品强化手段并不能完全解决缺乏问题,但这无疑是减少缺乏病发现率的一个重要步骤。
尽管食品强化受到不少赞誉,但仍面临一些批评。首先,某些食品产商因为市场营销而随意强化食品;其次,丹麦于2004年通过立法限制加强额外维生素或矿物质的食品。这不仅引发了对食品安全的顾虑,也促使人们更深入探讨强化食品的实际健康效益。
以全球的实践为例,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推行食品强化。巴西的米饭强化计划、印度的盐碘化政策、以及美国的乳制品维生素D强化等,都显示出世界各地对于提升营养状况的不懈努力。除了法律规定的强化,许多国家也开始探索自愿强化的可能性,像是菲律宾的“清新潘纳”计划便是该国自愿强化食品的一个例子。
面对饮食结构日益多样化的现代社会,我们是否应该重新评估营养强化在我们生活中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