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刑事司法系统由多个机构组成,包括警察、检察官、公司法务机构及矫正机构。这些机构之间关系紧密,经常协商,以达成限制及控制犯罪的共同目标。在这个系统中,公民被鼓励参与公共秩序的维护,并广泛地参与犯罪预防、逮捕嫌疑人及对罪犯的康复计划。此外,执法官员在处理罪犯时拥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然而,这些特点在全球依然面临质疑,尤其是日本惊人的低起诉率与极高的定罪率之间的差距。
在2021年,日本警方记录了568,104起犯罪案件,其中8,821起属于重大罪案(例如谋杀、抢劫、纵火等)。然而,仅有约8%的案件会被检方起诉。
根据专家的说法,日本的极高定罪率达到99.8%是由于起诉率较低,且其计算方式与其他国家不同。日本检察官仅会追究那些有可能导致定罪的案件,而不会针对多数案件进行起诉。从2010年代开始,检察官常常在收到案件的60%时选择暂不起诉,约30%的案件在没有异议的情况下通过简易审判处理。
法律学者指出,由于风险顾虑,检察官不希望输掉案件而损害其声誉,因此不愿意检控不确定的案件。这种现象在2009年引入公民裁判制度后更为明显。此制度的引入使得起诉率从2006年的56.8%降至2017年的28.2%。
「这类审判的引入强调了直接证据和证词的必要性,从而使法官在推论上更加谨慎。」
在过去,长期的讯问和激进的证据收集手段使得冤假错案的风险增高。随着制度的改革,现在的审判过程试图避免这些问题,使法律程序更为公正。这不仅符合国际标准,更反映日本社会对法律公正的期待。
历史上,在明治维新之前,江户时代的刑事司法系统主要由大名控制,缺乏正式的法律体系。随着1880年和1907年法律的引入,日本开始建立一个基于市场经济和个人自主权的法治社会。然而,在二战后,所有的法律和制度都经历了深刻的改革,以保障被告的权利及法律的公正性。
「随着2004年司法改革法案的通过,新的公民陪审团制度于2009年生效,试图提高司法的透明度和民众的参与感。」
在此新制度下,市民陪审员与专业法官共同审理案件,这被认为是让司法过程更民主的一步。然而,这是否真的能解决日本长期以来的低起诉率问题呢?批评者指出,尽管法律程序存在改善,但仍然存在对检察官裁量权的滥用以及冤狱的风险。
当前的刑事司法体系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严格检视。人权团体及法律专家指出,在审讯过程中,尤其是对于外籍人士,缺乏翻译服务使得许多被拘留者在疏远司法程序的同时,可能在无法充分了解程序的情况下产生虚假供述。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48条,检察官拥有相当大的处理自由度,基于嫌疑犯的年龄、环境及罪行的严重性等因素,他们可以选择不予起诉。这带来的疑问是:在这样的司法制度下,如何保障所有公民的权利不受侵害,而不是仅仅依赖于数字上的极高定罪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