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人口持续增长,对于可持续食物来源的需求亦随之上升。在此背景下,鱼类养殖蓬勃发展,逐渐成为全球餐桌上的新宠。鱼类养殖不仅能满足日益增加的蛋白质需求,也为保护野生鱼类资源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这一行业的发展不仅涉及生产与消费,还牵扯到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各种议题。
鱼类养殖使我们能够在人工环境中充分控制养殖过程,从而减少对野生鱼类的掠夺。
鱼类养殖,或称为水产养殖,涉及在人工设施中如鱼池或水族箱内商业性繁殖鱼类,以供食用。这是一种特殊的水产业,辅助满足全球对鱼类蛋白质日益增长的需求。根据国际农业组织的数据,中国单独生产了全球62%的养殖鱼类,这显示出鱼类养殖在全球的首要地位。
随着全球对水产品需求的增加,野生鱼类资源却面临严重的过度捕捞与资源减少,甚至某些地区出现鱼类绝迹的危机。鱼类养殖提供了一个可持续的替代方案,通过在控制的环境中饲养鱼类,使养殖者可以确保鱼类的生长、健康及存活,更好地供应全球市场的需求。
鱼类养殖的增长速度非常惊人,自2000年至2018年,年均增长率达五个百分点以上。
2016年的数据显示,全球渔业与水产养殖的总产量达到8200万吨,鱼类养殖已成为主导渔业生产的驱动力。不过,这个行业并非一路平坦,特定类型的鱼类,像是鲑鱼,尽管盛行饲养,但还是存在对野生鱼类的影响,因为这些鱼类的饲料仍来自于捕捞的鱼类。
当前,水产养殖可分为两大类:扩展式水产养殖与集约式水产养殖。扩展式水产养殖更多依赖自然水域,环境负担较小,适合生产如鲑鱼等高价值品种;而集约式水产养殖则需要严格的水质管理及病害防治,这对技术和资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鱼类养殖所产生的有机废物,若未妥善处理,将对周围水生生态造成伤害。
然而,这些水产养殖的方法并非没有争议。扩展式养殖虽然对环境要求不高,但其对生态的影响仍不容小觑。例如,养殖场的设立往往伴随着自然栖息地的丧失,而高密度养鱼也会增加逃逸风险,可能对本土生态造成侵犯。集约式养殖对水质、病害的要求则进一步提高了生产的难度,并增加了环境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新技术出现。如循环水产养殖系统(RAS)的兴起,利用水循环来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并提高系统的产出效率,让水产养殖更加环保。这些系统通常结合了水质过滤、氧气添加和种植等多项功能,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世界各地的水产养殖方式虽然多样化,但总体而言,透过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环境影响已成为行业的一个主要趋势。此外,对于女性在水产养殖中的角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2022年的统计,62%的水产品后处理人员都是女性,彰显了这一产业的多样性。
鱼类养殖行业的未来,将取决于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
随着人类对鱼类需求的增加,鱼类养殖是否能够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保持健康、高效的发展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