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经外科领域,外部脑室引流(EVD)是治疗脑水肿的重要工具。这种装置主要用于减轻颅内压升高及治疗脑脊髓液(CSF)流动受阻的情况。 EVD 操作需要专业的神经外科医生或神经重症医师进行安置,其重要性在于能有效监控颅内压并排除多余的脑脊髓液。
外部脑室引流的主要目的是将过多的液体从大脑的脑室中转移,从而让医生有需要能够随时监控颅内压。
在 EVD 的过程中,医生会选择特定的入路点,通常是位于颅骨前部的 Kocher 点。 EVD 管道通过插入到侧脑室或第三脑室,使其能够高效地排放 CSF。除了帮助监控颅内压外,EVD 还能将液体中可能存在的血红细胞及废物排出,这对于减少脑组织的刺激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使 EVD 能正常运作,医护人员需要将其设置在适当的参考点,这通常是与颅底相对应的高点,例如耳朵的外部。 EVD 的设置高度需依医疗专业人员指示进行,通常是根据病人的病情决定 CSF 排水的压力水平。家属和探视者在这一过程中应该了解,病人的床头位置并不能随意改变,因为这会影响到液体的引流及颅内压的监控。
及时检查与记录 CSF 的排放量和颅内压,对于防止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至关重要。
当 EVD 持续排放 CSF 时,则存在较高的并发症风险,因此医护人员需定期监测颅内高压的征兆、排水系统的任何泄漏情况,以及 CSF 的变化。突然增加的 CSF 输出可能暗示颅内压升高,而混浊的 CSF 则可能指示脑部感染的出现。
尽管 EVD 被广泛应用,但它仍然是一种侵入性的操作,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其中包括:
在 EVD 插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出血,可能影响到颅内的多层脑膜。若出现手术失败,可能导致二次出血,并进而危害生命。
EVD 的机械性并发症可分为几类,其中包括管道错位或瘫痪。管道错位可能导致颅内压测量不准确,而阻塞则可能使脑室内的压力增加。
由于 EVD 是插入到脑部的外部装置,因此存在引起严重感染的潜力。历史资料显示,与 EVD 相关的感染率可高达 20% 以上,并且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降低感染风险。
尽管因 EVD 插管而产生的神经缺损并不常见,但在部分情况下,患者的神经状态不佳可能与 EVD 错位有关。调整 EVD 位置后,患者的意识水平可能会有所改善。
总的来说,外部脑室引流在治疗脑水肿方面展现了其不可或缺的价值。然而,随着EVD使用的普及,我们是否应重新思考其相关的风险与益处,并在临床应用中保持警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