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心理学中,「破碎假设理论」指出经历创伤事件能够改变受害者和幸存者对自己和世界的看法。这一理论于1992年由心理学家罗尼·詹诺夫-布尔曼(Ronnie Janoff-Bulman)提出,主要探讨负面事件对三个根本性假设的影响:世界的整体善意、世界的意义性,以及自我的价值感。这些基本信念支撑着我们的概念体系,并且是我们最不察觉和最不会挑战的假设。它们构成了我们的「假设世界」,这是由C. M. Parkes定义为「一组被坚定持有的假设,关于世界和自我的认知,用作识别、规划和行动的手段」。根据詹诺夫-布尔曼的观点,创伤性生命事件会破碎这些核心假设,而应对这些事件的过程涉及重建一个可行的假设世界。
这些假设是我们幸福感的基础,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导航。
该理论探索这三个基本假设的过程,我们对于世界的看法如何被创伤事件所挑战。詹诺夫-布尔曼的研究强调,根本假设之一是「世界是善意的」,这意味着我们认为周围的人和环境都是正面的。而拥有一个「有意义的世界」则表明我们能将事件的发生与特定个体的行为或性格相连接,这样的世界可以预测我们的未来。而最后,对「自我是有价值的」的信念,则反映出我们对自身的正面评估,这在我们寻求成功时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当这些假设遭到挑战时,尤其是由于极端事件,如亲人的无端谋杀、身体重大伤害,或是遭受他人的身心虐待,这些情况会使人产生严重的创伤。对那些原本过着相对积极生活的人来说,这种假设的瓦解可能会引起更深层次的创伤。
失去了一切的那一瞬间,世界的善意就变得无法理解。
重建这些假设的过程是一项艰辛的挑战。经历创伤后,个体必须创造新的假设或修正旧的假设来从创伤经历中恢复。 詹诺夫-布尔曼指出,个体的心理效应由于创伤事件会改变基本的生命假设,这就是「破碎假设理论」的由来。面对创伤,我们必需意识到事件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以及学会新行为来改变这些负面思维模式。
这一过程需要时间和足够的支持系统,并因人而异。
许多人寻求治疗协助,发现正面的疗法,如长期暴露疗法和认知加工疗法,能帮助他们重建破碎的世界观。前者通过让病人熟悉创伤事件以减少负面思维,而后者则帮助病人以不同的观点来理解创伤事件,逐渐形成正面的状态。这是一种自我重建的绝佳途径,引导他们朝向更积极的生活方式。
此外,尽管理论上破碎假设理论吸引了不少注意,实证研究则显示其小效应。心理学家杰里米·克里夫顿(Jeremy D. W. Clifton)指出,尽管该理论在直观上吸引人,但对于创伤是否确实改变根本的世界观,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信仰往往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知框架,以帮助他们理解和重建创伤经历。
总结来说,虽然创伤可能会破碎我们的假设世界,但它同时也可以是一个转折点,促进我们自我价值感的重建。随着时间推移,透过支持和自我反思,我们可以逐步重构自己的生活观与自我认同。然而,在这个重建的过程中,受创者也必须接受自己作为受害者的经历,并将其纳入新的价值观之中。
在生活的不同阶段,你是否有过因为重大事件而重新评估自我价值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