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中,分离吸引模式(Split Attraction Model,简称SAM)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帮助我们理解浪漫吸引和性吸引之间的区别。在这个模式中,这两种吸引力是独立的,并可以彼此不同。这种理解对于许多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LGBTQIA+社群内。
「分离吸引模式使得人们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在浪漫和性方面的需求。」
分离吸引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世纪德国作家卡尔·海因里希·乌尔里希斯(Karl Heinrich Ulrichs),他在1879年首次提出了这一理论。乌尔里希斯在他的著作中对不同性向进行了划分,这些分类与现代LGBTQIA+身份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他描述了「联合乌拉诺丁」(konjunktiver Uranodioning)和「分离乌拉诺丁」(disjunktiver Uranodioning),前者可以看作是现代的双浪漫双性恋者,后者相当于异性恋的同性恋者。
虽然乌尔里希斯的模式相对复杂,但它的框架为后来的学者铺平了道路。到了1979年,心理学家多萝西·特农(Dorothy Tennov)在她的著作《爱与迷恋——爱的经历》中进一步探讨了吸引的不同层次。特农虽然将性的欲望视为迷恋的一部分,但她认识到这并非主要焦点。
「迷恋是一种吸引,可以被描述为对某人的吸引,虽然它不全然依赖于性的吸引。」
当代的分离吸引模式主要由无性恋和无浪漫者社群提出,旨在更好地描述他们的身份。这一术语约在2015年出现,但其背后的思想自2005年无浪漫一词诞生以来便已存在。分离吸引模型帮助人们解释如何可以在不需要将浪漫与性吸引合并的情况下体验不同方面的吸引力。
该模式揭示了许多 LGBTQIA+ 成员不同于传统关系的生活方式,包括有承诺的友谊或亲密的非浪漫关系,如酷友关系(queerplatonic relationships)。在社群中,人们经常将自己描述为不同名词,以表达他们各自的浪漫和性吸引,例如无浪漫的无性恋者(aromantic asexual)、全恋的半性恋者(panromantic demisexual)或无浪漫的双性恋者(aromantic bisexual)。
具体的术语如变向取向(varioriented)和兼容取向(perioriented)则用于描述有不同或相似取向的人。例如,同性浪漫的双性恋者会被标记为变向取向,而异性浪漫的异性恋者则标记为兼容取向。这个概念和术语在 LGBTQIA+ 社群中被广泛应用,但近期的研究表明,它也可能适用于尚未熟悉这一概念的其他人群。
虽然浪漫取向和性取向之间存在的区别尚未被广泛研究,美国心理学家莉莎·M·达蒙(Lisa M. Diamond)指出,个人的浪漫取向可能与其性吸引对象不同。一些研究表明,浪漫和性吸引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匹配,这意味着即便在无性恋和非无性恋者之间,也可能存在分离吸引的现象。
「不同的吸引力形式可能同时存在于LGBTQ社群内部及外部,但普遍存在对其并存性质的误解。」
2022年一项研究发现,尽管浪漫取向和性取向之间存在某种一致性,但两者并不总是完全匹配。这表明,无论是对无性恋者还是非无性恋者而言,分离吸引的存在都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对不同吸引力仅存在于层级的界限上的重新思考有助于改变人们对关系的重新理解。这意味着面对不同吸引层面的同时,人们有可能创造出更加丰富而多样的亲密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禁要思考,在如此多样的情感世界中,您对于自己吸引力的理解有什么新的见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