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癌肿瘤(carcinoid tumors)是一种来源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缓慢生长肿瘤,最常见于肠道,特别是小肠和阑尾。尽管它们的生长速度较慢,但仍然具备恶性潜力,并可能通过转移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
类癌肿瘤的特点是可以分泌一系列激素,最著名的是血清素,这会导致类癌症状群的发生,症状包括脸部潮红和腹泻等。
这种病变不仅局限于消化系统,还可能影响呼吸道以及其他部位。根据研究,大约 10% 的类癌肿瘤患者会出现类癌症状群,这意味着患者的健康受到进一步的影响。
尽管许多类癌肿瘤在早期往往无症状,但当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们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不适感。诸如脸部潮红、出汗、腹痛,以及严重的情况可能导致心脏问题,这些都是类癌症状群的常见症状。
对于某些患者,类癌肿瘤的分泌活动可以导致色氨酸不足,最终引发烟酸缺乏,这也是一种相当棘手的健康问题。
这些症状的发生主要归因于肿瘤的分泌物质直接影响身体的代谢和内分泌系统。类癌肿瘤最常见的出现部位是小肠,特别是回肠。
类癌肿瘤一旦转移,将可能导致更为复杂的情况。转移对患者的生活品质造成的影响,特别是对肝脏的转移,会引发如潮红、腹泻及心脏瓣膜疾病等症状。根据统计,只有少数(约 6%)的类癌患者会发展成类癌症状群,且这些患者中有一半的情况会影响到心脏。
更令人担忧的是,某些类癌肿瘤能够表现出比传统肿瘤更为激进的行为,特别是在类癌症状群患者中可见的情况。
因此,及早对类癌肿瘤的检测和诊断至关重要,这关乎患者的预后和治疗选择。
在面对类癌肿瘤的治疗时,目前能够提供的最佳治疗选择是手术,尤其是对于局部肿瘤的患者。如果肿瘤已经转移,则会变得相对困难,治疗时会使用类似于辐射治疗以及化疗的方案,尽管这些方法的效果并不理想。
近年来,某些新的疗法如乐伐替尼等放射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显示出延长生存期的潜力。
此外,某些类贺尔蒙治疗如央素类似物也可能对减少肿瘤的分泌活性及抑制肿瘤增殖有帮助。这些治疗选择常与干扰素疗法搭配,具有覆盖不同类癌肿瘤类型的潜力。
类癌肿瘤这一概念于 1907 年由德国病理学家奥本杜尔(Siegfried Oberndorfer)首次提出,这一名称意指其在微观下显现的恶性特征但又具有良性肿瘤的行为特性。随着后世对它们的进一步研究,类癌肿瘤被更全面地认识为起源于肠道的内分泌细胞的肿瘤。
虽然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对类癌肿瘤进行了重新定义,学界对此问题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争议,这也使得在不同文献中对于类癌肿瘤的区分上变得复杂。
今天,对类癌肿瘤的认识与研究仍在继续,伴随着新疗法的探索与适用性评估。
那么,在面对这种神秘且类癌的肿瘤时,我们应该如何妥善应对,以提升患者的生存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