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内出血(IVH),即脑室的出血,这是一种脑内出血的形式,会对患者造成极大的威胁。脑室是生产和循环脑脊液的脑部结构,当出血发生时,脑室会充满血液,并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这种情况主要可分为初级与次级两种类型,而引发这一情况的原因也相当复杂。
根据研究,约有30%的脑室内出血属于初级出血,这通常是由于脑部的创伤、动脉瘤、血管畸形或脑肿瘤引起。其余的70%则是次级出血,源自已存在的脑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特别是在重度外伤患者中,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可高达35%。
成人患者的脑室内出血症状与其他脑内出血相似,表现为突发性的头痛、恶心和呕吐,并伴随意识状态的改变。在某些情况下,病人可能会出现癫痫发作。但通常局部神经学征象较小或缺失。
在婴儿中,有些可能无症状,另一些则可能表现出难以察觉的意识、肌肉张力、呼吸和运动方面的异常。
在成人中,脑室内出血的主要原因包括外部创伤或出血性中风。
在婴儿,特别是早产和极低出生体重的婴儿中,脑室内出血的风险特别高,通常这种情况与日益不成熟的脑部血管系统有关。观察显示,早产儿的脑室内出血多见于出生72小时内,且与供氧不足导致的脑部损伤相关。
脑室内出血的诊断可透过CT检查确认,CT影像上可见到脑室内有血液的存在。
脑室内出血的主要治疗策略需根据病人意识水平进行分层管理,轻微症状者可在病房观察,而对于意识障碍的患者则需进一步进入神经重症监护病房进行观察。亦可透过颅内压监测与药物治疗来维持颅内压和血压。
在并发症中,脑室内出血可能导致高颅内压与脑部组织受损,并可能进一步引发脑积水等严重并发症。研究显示,早产儿如若出现脑室内出血,其预后普遍较为悲观,约有15%的存活婴儿可能发展为脑瘫。
脑肿瘤、脑挫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经常与脑室内出血并存,并可导致危险的颅内压上升,进而影响脑部组织。
脑室内出血的研究仍在持续进行,科学家们正在寻找更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然而,这一威胁的致命潜力及其带来的复杂后果仍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话题。面对如此危机四伏的健康问题,我们应当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的脑部健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