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政治在2017年发生了重大变革,当时的选举结果让德国自1949年以来,首度出现一个极右派政党进入联邦议会,这就是替代德国(AfD)。从2013年成立到2017年取得94个议席,AfD的迅猛崛起背后,反映了德国社会的变迁与民众对传统政党的不满。
如同许多欧洲国家一般,德国在面对多重危机时,民众对于政府的信任度逐渐下降,特别是在移民与难民问题上。 2015年,德国的难民潮引发了极大的社会焦虑,而Angela Merkel的「开放边界政策」使得许多人感到失去了安全感。 AfD借此进入政治舞台,主张强化国家安全、紧缩移民政策,加上对欧盟的质疑,迅速吸引了这部分选民。
「AfD反映了对当前政治现状的反叛,很多人感觉到他们的声音被主流政党所忽视。」
不仅如此,AfD的理念逐渐极端化,其政治声音往往与民族主义、保守派价值观紧密相连。其党员强调德国的身份认同,并有意识地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替代选择,吸引那些对移民持反对态度的人士。该党的标语「德国,正常些」便是这一思潮的具体体现,隐含着对于过去几年德国社会变迁的不满与挣扎。
在2017年联邦选举中,AfD的得票率高达12.6%,成为德国第三大党,这一成就不仅源于其强调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利益,还得益于长期以来对主流政党的不满情绪的蓄积。选举的成功使得AfD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并在随后的选举中维持着在东德地区的强势地位,成为当地选民的重要联盟。
「AfD宣称要将德国的主权重新拿回手中,这对于许多热衷于国家主义的选民来说,是一种强有力的呼唤。」
当然,在AfD迅速崛起的同时,该党内部也出现了明显的分歧与对立。随着领导层的更迭,对于如何定位政党以及与极端主义者的关系始终存在争论。 2015年,当时的党主席Frauke Petry与党内更极端的成员如Björn Höcke之间的冲突,导致了党内的分裂,而这亦造成了部分选民的流失。
在2017年选举胜利后,AfD虽然未能在随后的2021年选举中维持同样的高位,但其影响力在东德仍持强势。 2023年的民调显示,该党已重新攀升至第二大位置,这不禁引发了人们对德国未来政治格局的深思。
「AfD不仅是德国极右派的代表,更是一面镜子,反映出当前社会的深层问题。」
分析认为,AfD的崛起不仅是对移民政策失败的反应,亦是民众对经济前景担忧、对全球化的不满、以及对政治体系的不信任所产生的结果。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AfD未来的走势依然不容小觑。究竟,此种极端政治在未来会持续发展,还是会被更为温和的力量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