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南黎巴嫩冲突,也称为第一次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代号为利塔尼行动,这场军事行动的爆发不仅重塑了地区的政治版图,也震惊了整个中东。此次入侵是以色列对于发生在特拉维夫附近的沿海大道大屠杀的报复行动,活动由驻港的巴勒斯坦武装分子发起,最终导致数以千计的生命丧失和大规模的流离失所。
此场冲突引发的死亡人数估计在1100到2000之间,包括超过350名巴勒斯坦武装分子和许多无辜的黎巴嫩平民。
南黎巴嫩冲突并非孤立事件,而是长期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冲突的延续。 1970年代,由于黑九月的失败,超过3000名巴勒斯坦武装分子逃亡至黎巴嫩,并在当地建立了一个准国家。这些武装分子开始利用黎巴嫩作为攻击以色列的基地,从而对以色列北部地区发动了一系列攻击。
于1978年3月14日,以色列发动了利塔尼行动,其主要目的是驱逐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及其他武装势力,并支持当时的盟友南黎巴嫩军。当时,以色列国防军投入约25000名士兵,经过为期一周的攻击,迅速占领了南黎巴嫩大部分地区。
以色列的空中轰炸及炮击造成了大量平民伤亡,并引发内部大规模的流离失所。
在战斗过程中,目标以PLO的各个据点为主,但由于巴勒斯坦军队早已预早撤退,IDF未能与大量PLO部队交战。相反,对于平民的伤亡及基础设施的破坏却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后果。
在这场冲突后不久,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了第425号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回其军队并建立联合国临时部队(UNIFIL)以确保地区的和平与安全。然而,这项决议未能立即终止敌对行动。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持续了数日,直到以色列宣布停火。
这项决议不仅未能平息冲突,反而进一步暴露了巴勒斯坦抵抗运动的脆弱。
1978年的南黎巴嫩冲突不仅仅是军事行动,更是整个中东地缘政治局势的转折点。冲突的爆发引发了对以色列及巴勒斯坦问题的国际关注,并揭开了以后多场冲突的序幕,如1982年的第二次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未来的数十年,黎巴嫩和以色列的边界地区持续动荡不安,并成为多方军事行动的热点。
最终,我们不禁要问:在这场冲突的背后,是否潜藏着更深层的历史与政治紧张,而这些根源至今仍未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