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南黎巴嫩冲突,也被称为第一次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代号为「利塔尼行动」,自3月开始。此冲突源自于巴勒斯坦激进分子在以色列附近发动的沿海公路大屠杀,这导致以色列展开大规模的军事回应,造成数千人死亡和大规模的人口流离失所。
「以色列的侵略行动是对巴勒斯坦激进分子不断袭击的直接回应,而黎巴嫩则成为这场冲突的战场。」
按照以色列政府的说法,这场冲突是长期以来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冲突的延续。 1968年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及其相关的武装团体在黎巴嫩南部建立了基地,这些团体频繁针对以色列境内的平民发动攻击。
在1977年,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紧张局势迅速升级,尤其是在沿海公路大屠杀发生后,这使得以色列决定进行军事行动。以色列对巴勒斯坦武装分子的空袭持续进行,造成了大量平民死伤和财产损失,并引发了大规模的难民潮。
「以色列的战略目标是将PLO及其能力驱逐出边界,并加强它当时的盟友,南黎巴嫩军。」
1978年3月14日,以色列展开了「利塔尼行动」。以色列军队的进攻始于空袭,随后部署了大约25,000名地面部队进入南黎巴嫩,迅速占领了包括提尔在内的战略重地。以色列的军事行动造成了大量的平民伤亡,使数十万人流离失所。
「根据不同的估算,这场军事行动造成了大约1,100至2,000人的死亡,其中多数为巴勒斯坦和黎巴嫩人。」
在以色列入侵之后,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于1978年3月19日通过了第425号和426号决议,要求以色列立即撤军并成立联合国临时部队以纪念该决议。然而,这些努力并未立即结束敌对行为。
联合国的介入提供了一个新的局面,但PLO对于联合国的决议最初抱持着怀疑的态度,并未立刻接受停火协定。
「PLO的停火首次得到了所有官方体系的支持,但在其内部仍面临反对声浪。」
尽管以色列在1978年最终撤回军队,黎巴嫩的局势依然动荡。南黎巴嫩持续成为武装团体的活动基地,特别是海尔扎和真主党的存在,使得以色列于1982年再度入侵黎巴嫩。这场反复的战争造成了更加严重的人道危机和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
这场冲突不仅改变了黎巴嫩的地缘政治格局,也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产生了深远影响。而持续的军事行动和紧张局势引发的问题,至今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黎巴嫩的行动都在持续引发冲突。」
如今,在过去的黎巴嫩战争中,对于未来的和平机会是否仍然存在,我们这一代人是否可以汲取历史的教训,以避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