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的超量使用被认为是肝脏中毒的重要原因之一。每年在美国就有超过100,000起对乙酰氨基酚中毒的案例,其中年轻儿童尤为常见。殊不知,这种普遍被用作镇痛药和解热药的药物,若使用不当,可能对肝脏造成难以逆转的伤害。
对乙酰氨基酚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肝损害,而是其代谢产物N-乙酰-p-苯醌亚胺(NAPQI)所引起的。
中毒的初期症状通常在服用超量后的24小时以内并不明显,包括疲倦、腹痛和恶心等不特异性症状。许多患者在最初的几天内并没有出现明显症状,这使得自行服药或误服的情况屡见不鲜。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会演变。 24到72小时内,肝脏的损害将变得更加明显,患者可能会出现右上腹部疼痛。此时,生化指标将显示肝功能受损,转氨酶(ALT和AST)水平显著上升。
当AST和ALT超过1000 IU/L时,便可诊断为对乙酰氨基酚引起的肝细胞坏死。
在经历3至5天后,若病情继续恶化,可能导致肝脏的疯狂坏死及全身性多脏器衰竭,最终可引起死亡。然而,如果能够度过这一阶段,患者通常会在几周内恢复至正常水平。
肝损伤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服用的剂量以及是否及时接受适当的治疗。
在正常疗程剂量下,对乙酰氨基酚相对安全,但一旦服用超量,便会使肝脏的解毒能力受到重大挑战。当肝脏代谢这种药物的能力超过它的处理能力时,NAPQI的产生便会上升,导致肝脏细胞的直接损害。
在动物研究中,肝脏的谷胱甘肽储备必须降至正常水平的70%以下,肝脏才会出现毒性反应。
除了剂量外,某些因素也可能增加对乙酰氨基酚中毒的风险。过量的酒精消费、营养不良及同时服用某些肝毒性药物均可促进此类中毒的发生。特别是慢性酒精使用者在某些情况下反而会增加对乙酰氨基酚的毒性。
此外,一些药物如异烟肼、某些抗癫痫药物也可能进一步提高肝毒性的风险。
确定对乙酰氨基酚中毒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血液检测其浓度。 Rumack–Matthew 纵向图(nomogram)是医疗人员用来评估对乙酰氨基酚中毒风险的有效工具,这种图表可以在服药后的几小时内辅助分析。
在遭受到中毒的早期可进行胃肠脱毒,通常建议在服药后的2小时内进行会有最佳效果。最常见的脱毒措施是给予活性炭,因其能有效吸附对乙酰氨基酚。
对于较晚出现的中毒情况,N-乙酰半胱氨酸(acetylcysteine)是其主要解毒剂,能有效减少肝脏损伤的风险。
后续预防措施的主要方向之一是限制乙酰氨基酚的可获取性,例如,有些国家已经限制了销售包装的数量。其他策略如与抗毒剂合并销售、开发新型药物替代品等都是在探索的选项。
尽管对乙酰氨基酚的过量使用对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但它在治疗中的安全性仍然不可忽视,因此,有必要加强医疗和公共健康领域的宣导,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监控意识。
然而,随着我们对这一过程的认知加深,我们不禁思考:在平日用药时,我们是否真正重视用药的安全性和正确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