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消费者来说,食品标签上的“天然”标记似乎是一个可靠的选择,暗示着产品来源于自然,未经加工。然而,这个标签在不同国家的定义和监管各异,许多人却因此误解了其含义。根据统计,超过一半的消费者认为“天然”标签表明产品不含人工成分,然而这种假设往往是错误的。
对于标签中“天然”一词的使用,国际食品和农业组织并未给予明确的定义,但却对有机食品订下了标准。
在许多国家,特别是美国,“天然”一词的使用几乎没有正式的监管。尽管美国农业部(USDA)对有机标签有相应的规定,但对于“天然”这一标签却没有明确的监管。根据网上信息,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允许使用“天然”这一标签,前提是产品未添加任何颜色、人造香料或合成物质。但由于缺乏具体的规范,这一标签的滥用现象屡见不鲜。
很少有消费者真正了解,根据FDA的说法,“天然”应该指的是“未添加任何人工或合成成分”。
研究显示,大约63%的受访者更愿意选择标有“天然”的产品,而86%的消费者则认为该标签意味着食品不含人工成分。这种普遍的误解使得许多企业巧妙利用“天然”标签来吸引消费者购买,即便他们的产品实际上可能含有某些人工成分或添加剂。
这背后的原因不仅在于标签本身的模糊性,还在于消费者在选择食品时,因为缺乏对食品标签的深入理解,而往往依赖这种表面上的信息寻求健康的饮食选择。
许多健康专家和营养师告诫消费者,一定要对标签却不为所动,深入了解食品所含成分。
在英国,食品标准局已经对“天然”一词的使用制定了一些准则,规定其应该是“由自然产物制成的,而非人为干预的”。而在加拿大,食品检查局则把“天然”标记限制于没有经过重大加工的食品,并要求这些食品不应含有添加的维他命或人造香料。
相较之下,以色列则对“天然”成分有更为严格的要求,可以标示为“天然”的原料必须只经过特定的列举加工,整体食品也是如此。这些标准虽然有所不同,但表明对于如何使用“天然”标签的规范,仍然因地而异。
当前,许多国家对于“天然”产品的规范仍显不足,这也为消费者在选择食品时增加了困难。
随着市场上“天然”标签的广泛使用,消费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美国的农业部门和FDA提供了一些指导,但仍未能形成强有力的法规来保护消费者不受到误导。比如,某些鸡肉产品标榜“全天然”却在加工过程中被注入了高达25%的盐水。
若没有法律的管制,消费者如何能以更可靠的标准来判断食品的质量和成分?市场上的夸大宣传和错误标签让人不禁反思,究竟还能相信什么呢?
在消费者日常采购中,对“天然”标签的误解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何我们仍然选择相信这些标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