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城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是一种城市设计理论,主张城市是由相互连接的、丰富的生态水平场域构成,而不是单纯的物件和建筑物的排列。这种观点与新都市主义(New Urbanism)形成鲜明对比,两者皆是为了应对现代主义建筑和规划实践的缺陷而产生,但对城市空间的理解却大相径庭。
景观城市主义时常强调性能而非单纯的美学,并利用基于系统的思维和设计策略。
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景观城市主义的理念逐渐形成并成熟。在最初的几次会议上,众多学者和设计师开始探索如何突破景观建筑、城市设计和建筑学之间的界限。特别是1997年在芝加哥举行的会议,向众人介绍了这种新的理论形式,并激发了其在北美和欧洲的学术和实践热潮。
未来的城市将是一系列无穷的景观,无论心理上或是肉体上,都市与乡村交错并流动。
新都市主义注重街道的连接性,意图打造可步行的社区,而景观城市主义则强调运用“薄层绿植平面”来重构城市秩序,并视绿地为城市规划的基础。这一切都在试图绕过传统城市规划的缺陷,并提出了更具灵活性的解决方案。
在景观城市主义的核心效应下,景观取代了建筑作为城市设计的基本要素。
景观城市主义涉及四个重要的观念,包括时间过程的理解、对自然过程的尊重、横向设计的运用及适应性技术的整合。
景观城市主义的实践者须具备根据所处环境调整技术的能力。
包括千禧公园(Millennium Park)、奥林匹克雕塑公园(Olympic Sculpture Park)及高线公园(The High Line)等,为景观城市主义的具体应用提供了绝佳范例。
景观城市主义的批评者指出,这一理论往往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过于注重华丽的形象而忽视了社会正义和生态公平等重要面向。有意见认为,它未能有效促进低收入及弱势群体的利益。
批评者质疑景观城市主义真正服务的对象,并指出缺乏与都市生态学的真实融合。
景观城市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城市设计理念,通过强调绿色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的整合,提供了一种与新都市主义不同的城市规划视角。在当前面临气候变迁问题的情况下,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设计方法尤为重要。那么,您认为未来城市该如何平衡这两种不同的城市设计理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