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行心理學研究時,曾經有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出現:一個人會感到某個非自己身體的一部分竟然是自己的,這種現象被稱為「身體轉移幻覺」。它不僅挑戰了我們對自我的定義,還引發了對人類感知和身體擁有權的深入思考。
身體轉移幻覺是擁有非自己身體的某部分或整個身體的錯覺,通常在實驗室中透過操控視覺角度來產生。
這個有趣的概念首次由Botvinick和Cohen於1998年進行了實驗,當時題目主要集中在橡膠手幻覺上。在實驗中,研究者將志願者的左手隱藏,並在其面前放置一隻幾乎與其左手一模一樣的橡膠手。隨後,研究者使用畫筆分別同時刺激志願者的真實手和橡膠手,結果發現,當刺激同步且方向一致時,志願者開始感知橡膠手為自己的手。許多人在回答自己左手所在位置時,竟然指向了橡膠手。
本實驗顯示了左手的觸覺刺激與橡膠手視覺信息的一致性如何改變個體對擁有感的理解。
另一種強調身體轉移幻覺的研究方法是在虛擬現實環境中進行的。在該實驗中,男性參與者被放置在一個模擬的虛擬人體內,透過模擬的整體影像,受試者開始感知該虛擬身體為自我身體。研究結果顯示,對虛擬身體的威脅能引起心率的減少,進一步支持了視覺和觸覺信號整合的觀念。
身體轉移幻覺還被用於治療幻肢痛症,此時以鏡子盒等方式提供失去肢體的視覺反饋,允許人們「看見」並「操控」缺失的肢體,從而減輕痛苦。虛擬現實法同樣為患者提供了此類交互性體驗,使他們能在安全的環境下重建與該肢體的連接感。
生理學的角度來看,身體轉移幻覺的產生需要觸覺刺激和視覺信息之間的完美整合。不同感官的輸入必須協同進行,這使得個體在經歷運動時能更流暢地感知身體的位置。不過,這一幻覺的確立至今尚無法排除視覺主導的可能性。
腦中出現的多感官融合活動,特別是在腹外側運動皮層與後頂葉區域的相互作用,為身體轉移幻覺提供了重要線索。
研究顯示,使用氯胺酮等藥物的過程中,參與者對幻肢擁有感的敏感度會顯著提高。這一效果表明,該藥物似乎減弱了對視覺與觸覺信息不協調的敏感度,使得即便存在感官不同步的情況下,幻覺體驗仍然持續存在。
人類的身體經驗是由對自身以及身體各部位的連續認知構成,而這種自我屬性的感知在哲學和神經科學理論中均有探討。雖然我們都能感受到自我定位,但該經驗是否先天存在,或僅僅是後天透過感官體驗建構起來的,至今仍無法下定論。
近年來對身體轉移幻覺的研究持續進行,2022年的研究指出,先前的實驗可能未充分控制參與者的期待性因素。這引發了對身體轉移幻覺是否僅是由於想像引發的效應的質疑。
這些驚人的發現不僅令人驚嘆於人類感知的複雜性,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在這個以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身體的本質及其與心智的關聯又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