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研究中,身體轉移幻覺(Body Transfer Illusion)是指擁有其他身體部位或整個身體的錯覺,也稱為“身體擁有感”。這種現象可以通過操控受試者的視覺角度,以及提供與受試者的身體相符的視覺和感官信號來實現。要讓這一錯覺發生,底部的感知機制必須壓制掉對於特定身體或某部分不屬於自己的基於知識的認知。這導致了身體擁有感的錯覺,通常通過虛擬實境來誘發。
研究顯示,視覺和觸覺的整合對於創造身體轉移幻覺至關重要。
橡膠手幻覺最早在1998年由Botvinick和Cohen報導。在2004年的一項研究中,正常大腦功能的受試者將左手藏起,而面前放置一隻逼真的橡膠左手。研究人員用畫筆同時輕輕刷動了藏起的左手和可見的橡膠手,結果顯示如果兩隻手的接觸是同步的,受試者便開始將橡膠手視為自己的手。當被要求用右手指向左手時,大多數人都指向橡膠手。如果真實手和橡膠手的擦拭方向不同,受試者則不會將橡膠手視為自己的一部分。
實驗結果表明,身體的擁有感與大腦的多感官區域的活動相關,尤其是尾側前運動皮質。
身體轉移幻覺的一種研究途徑是使用虛擬實境模擬,受試者體驗一個身臨其境的虛擬女性人體,似乎取代了他們自己的身體。研究結果以問卷和心率減少作為依據,進一步支持了底層感知機制可以暫時壓制上層認知的觀點。在這項研究中,男性參與者在虛擬實境中經歷了包括手臂擦拭等多種刺激,其心率監測和問卷結果皆顯示出身體擁有感的增強。
身體轉移幻覺被用於治療幻肢痛,通過視覺反饋來緩解患者的疼痛感。鏡子箱可以讓使用者“看見”缺失的肢體,並試圖操縱這隻手來減輕不適。虛擬實境也有類似的應用,使用者能在虛擬世界中“看見”並操縱缺失的肢體。
觸覺刺激與視覺輸入的整合是創造身體轉移幻覺的關鍵。當身體靜止時,通過多模態傳入信號來感知自身在空間中的位置。一旦身體運動,將添加傳出信號的信息,有助於更流暢的身體轉移感知。如果一種信號(如觸覺)與另一種感官(如視覺)的信號不匹配,身體仍然會試圖整合這一信息。
雖然橡膠手幻覺已被廣泛研究,但仍有待證明的是,這一錯覺是否僅反映了視覺的主導作用。
使用苯環利的時候,身體轉移幻覺得到了增強,參加者會感受到比未使用藥物時更強烈的肢體擁有感。這一現象的具體機制仍在探索中,但有兩個方面值得關注。首先,藥物促進了錯覺的主觀和行為指標;其次,即使存在感官不同步的情況下,這種效應仍然會出現。
人類的身體經驗是即時且持續的自我歸屬和身體擁有感。至於這種身體表徵的起源是否是先天的,或是由感官經驗構建的,尚未有明確結論。近期的哲學與神經科學理論集中於這些身體經驗和相關的身體信息處理的相關性,對於自我意識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019年,Lush等報告了橡膠手幻覺的反應與催眠中的想像性建議之間的關聯,並提出身體轉移幻覺可能是參與者期望所產生的建議效應。2020年,他指出未能在橡膠手幻覺實驗中控制需求特性,並認為現有的報告可能完全可以用建議效應來解釋。2022年,Slater與Ehrsson提出反駁,認為Lush的聲明未得到數據支持,並認為多感官整合是驅動橡膠手幻覺的主要因素。
在探索自我認同的來源時,身體意識提供了一個神秘而有趣的基礎,這使我們不禁想問,你是否曾經反思過自己身體與內心之間的連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