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森林進行管理時,疏伐(或稱生態疏伐)是一種重要的技術。這種技術旨在促進森林的多重功能,而不僅僅是木材生產。最初,疏伐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木材產量,但隨著近年來的變化,這一技術逐漸轉向促進森林的生物多樣性。
疏伐不再僅僅是為了提供木材,而是為了促進生態系統的健康。
自1970年代以來,將疏伐後留下的樹木保留在森林地面上成為常見的政策,這不僅有助於自然分解過程,還為各種無脊椎動物、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提供了棲息地。木材的自然分解為森林生物多樣性帶來了重要的增益。同時,許多真菌(例如:黃木耳)以及苔蘚類植物(如:肝苔)也因此獲得了良好的生長環境,部分苔蘚的整個生命周期都可以在一根木樁上完成。
除了生態效益外,疏伐還顯著影響植物生理特徵。疏伐會減少樹冠的密度,讓陽光更有效地穿透樹冠,提升光合作用的效率,並延長樹冠低部針葉的保留時間。根系、樹冠長度、樹冠直徑及樹冠面積在疏伐後均會有所增加。儘管土壤蒸發和個別樹木的蒸騰作用在疏伐後有所增加,但整個森林區域的總蒸發-蒸騰作用卻往往會減少。
疏伐後,樹木的水分狀態通常會有所改善。
這種改善的主要原因是,隨著樹冠水分截留的減少,地面滲水量增加。因此,在疏伐的環境中,樹木的水分狀態往往比高密度樹林要好。對於諾丁漢雲杉等半耐旱樹種來說,陽光的需求不如耐旱樹種那樣明顯,而這可能解釋了疏伐強度與平均徑向生長之間的指數關係。
然而,與此同時,疏伐的效果也受到環境條件的限制。在一些干旱的地區,建議對森林進行更為嚴格的疏伐,以支持樹木的長期生長。此外,研究顯示,疏伐後的生長變化受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這包括從長期的生物結構適應到短期的生理適應。這些適應性變化的相互關聯對於樹木的徑向生長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長期的徑向生長變化主要歸因於結構適應,而短期變化則多由生理適應驅動。
目前,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地都在進行相應的研究,旨在將生態疏伐的方法發展成為森林管理的新選擇,以保護生物多樣性。這些研究中,「適當的樹木減少」以及「保留有助於野生動物的樹木」兩大原則成為核心。例如,維多利亞州的箱楢森林正在探索不同的疏伐與木材去除方法,以適應管理該地森林的需求,並逐步提升更為重要的生態棲息環境。
這些方法不僅有助於提升森林的生境價值,例如創造對野生動物至關重要的樹洞,還有助於推進整個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未來,隨著這些研究的深入,我們將會對疏伐的生態功能有更深刻的理解,進而促進森林與多種生態系統之間的良性互動。隨著對生態管理方法的持續探索,未來的森林會是我們想要的樣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