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森林管理中,生態疏伐是一種重要的林業技術,主要用於提升森林的功能,不僅限於木材生產。生態疏伐的根本目的在於管理生態系統,以達到各種目的,例如去除外來物種,或是在河岸修整樹木以增進休閒使用。由於對多功能森林的認識加深,從1970年代起,許多都採取保留疏伐樹木於森林地面上的做法,這不僅有助於自然分解,還能為多種無脊椎動物、小鳥及小型哺乳動物提供棲息地。
自然分解的木材對增進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作用,原本質樹木所扮演的生態角色,將隨著疏伐方式的改變而轉變。
除了增加生物多樣性外,疏伐還具有生態生理層面的效果。疏伐能降低樹冠的蓋度,提升太陽光在樹冠中的穿透率,進而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這過程中,樹木的根系長度、冠徑及冠面積皆有所增加。即使在疏伐後,土壤蒸發和單株樹木的蒸騰量增加,整體的蒸散量卻通常減少,這讓樹木的水分狀態普遍得到改善。
疏伐之後,樹冠的照片合成效率提升,使得樹木低部的針葉保持時間更長。
通過這些改變,樹木能適應環境變化,進而強化抗旱壓力的能力。研究表明,在乾燥的環境中,進行較重的疏伐可以提升森林的耐旱能力,並且讓樹木在高密度林分中獲得更良好的水分供應。這項研究還強調了樹木在不同的時間尺度上對疏伐的適應方式,包括長期和短期的生長變異,這些都與樹木內部結構適應及生理調節息息相關。
調查發現,疏伐強度與樹木的徑向年生長存在著明確的關聯,疏伐越嚴重,徑向生長的變異也越顯著。
各國的研究團隊正在探索以保護生態為優先的森林管理替代方案。生態疏伐的技術開發通常基於兩個原則:適當減少樹木數量來減少競爭,以及保留更適合野生動物的樹木。以澳大利亞維多利亞的Box-Ironbark森林為例,這裡的研究專案試圖在適應性管理框架下,制定出有效的疏伐與木材去除方法,以增進森林棲息地的價值。
對於許多物種而言,樹木的洞穴複雜度大大影響了其存活,這也成為生態疏伐研究的重要目標之一。
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逐漸了解到,生態疏伐不僅在水分管理方面獲得成功,也能夠增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與穩定性。然而,這也引發了一個問題:在維持森林生態系統健康的同時,我們能否持續實施有效的生態管理策略,以更好地應對未來的環境變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