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疏伐技術在森林管理中愈發受到關注,這一方法專注於改善森林生態功能,而非僅僅針對木材生產。它的興起不僅改變了我們對森林的理解,也為生態系統的功能重塑提供了新思路。
疏伐不再僅是為了提高木材產量,而是成為了增強森林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健康的重要手段。
疏伐作為一種森林管理措施,起初是為了提升木材產量而設計的,但隨著對多功能森林的認識加深,疏伐的意義已經擴展到調整生態系統的多種需求。從1970年代開始,將削減下來的樹木保留在森林底層的政策變得越來越普遍,這一做法使得木材可以以更自然的方式分解,進而提供多元的棲息環境,包括多種無脊椎動物、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的栖息之處。
許多真菌和苔蘚物種是腐生的,這些生物在枯木上繁衍生息,進一步促進了生態多樣性。
當樹木以自然狀態生長時,它們會「自我疏伐」,這一過程在某些情況下並不可靠。例如,在澳大利亞的束梅油桉森林中,有相當一部分樹木因為數十年前的砍伐而再生。這顯示在商業管理下疏伐能有效減少樹木之間的競爭,促進整體的生態和經濟效益。
疏伐會降低冠層的閉合度,使太陽輻射更容易穿透到樹冠內部,進而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疏伐後,樹木的根系、樹冠長度、直徑和面積都會隨之增長。雖然疏伐後土壤蒸發和單棵樹的蒸騰作用會增加,但整個林分的蒸散率往往會下降,這是因為冠層的水分截留減少,降雨的有效徑流增加,最終使樹木的水分狀態得以改善。
經過疏伐的樹木在生長季節通常比高密度生長的樹木擁有更佳的水分狀態。
此外,對於如挪威雲杉等半耐受性樹種來說,光能的可獲得性比其他耐受性較低的樹種更不容易受到限制。這為樹木的年輪生長與疏伐強度之間的關係提供了一個解釋,隨著疏伐強度的增加,樹木的年輪生長也會隨之顯著變化。研究顯示,對於干旱地區的樹木,應該更加重度地進行疏伐,這樣才能維持高長期年輪生長。
目前在美國和澳大利亞等不同地區進行著重要的研究計劃,旨在為森林管理提供一種以保護為首要任務的替代方法。在這些計劃中,生態疏伐的兩個基本原則得以體現:適當減少樹木以降低競爭,並選擇對野生動物更為合適的樹木保留。
在澳大利亞的束梅鐵杉森林中,研究者們正在探索各種疏伐和木材移除方法,以促進重要生態棲息地的形成。
隨著對生態疏伐的重視不斷提升,其理論與實踐不斷進步,帶來了能夠同時兼顧生態功能和經濟效益的全新視角。這不僅是對自然環境的尊重與再生,也蘊含著將人類活動與自然和諧融合的希望與可能性。
或許我們應該深入思考:在追求可持續發展的今天,您認為我們應如何平衡森林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生態保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