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體生命的旅程中,循環系統在出生前後經歷了巨大的變化。胎兒循環系統由胎盤、臍帶包著的臍血管、心臟和全身血管組成。胎兒循環與出生後的循環系統之間的一個主要區別在於,胎兒在此階段並不依賴於肺部進行氣體交換,這也促成了特有的血液流動方式。
胎兒循環是生長與發展的基石,透過胎盤,胎兒能夠獲取氧氣和營養。
胎盤是母體和胎兒之間營養及廢物交換的重要場所。水、葡萄糖、氨基酸、維生素及無機鹽等物質可以自由擴散進入胎盤,與氧氣一起提供給胎兒。胎兒的兩條臍動脈帶著系統的動脈血向胎盤運送,而在這裡,廢物則被交換回母體,氧氣和營養則返回胎兒。
胎兒的紅血球內含有的血紅蛋白(HbF)擁有比成人血紅蛋白更高的氧親和力,這使得胎兒能夠在較低的氧氣濃度下有效地從胎盤獲取氧氣。胎兒的血紅蛋白由兩條α鏈和兩條γ鏈組成(2α2γ),隨著出生後6個月,γ鏈將逐步被β鏈替換,形成成人主要的血紅蛋白A(2α2β)。
在胎盤提供的氧氣的支持下,氧合血液經由臍靜脈流向下腔靜脈並接入心臟的右心房。此時,胎兒的心臟結構包含了上下左右四個心腔,以及兩個特殊的旁路結構,分別為卵圓孔和動脈導管,它們的功能是繞過肺部以維持胎兒的正常循環。當胎兒在羊水中成長時,肺部充滿液體並處於collapsed狀態,這使得肺部血管阻力極高,不利於血流經入肺部。
“卵圓孔的存在,讓胎兒的氧合血液能有效供應到腦部和身體的其他重要部位。”
進入右心房的氧合與脫氧血液會被導向卵圓孔,合併進入左心房,接著流向左心室並被泵送至主動脈。而一部分血液則從主動脈經過內髂動脈進入臍動脈,重新進入胎盤以進行氣體與廢物的交換。
隨著嬰兒在出生時開始呼吸,氧氣的來源從胎盤轉變為肺部,這一重大變化促使胎兒循環迅速轉變為出生後的循環。臍靜脈的血流減少將導致下腔靜脈中的動脈導管閉合,而隨著嬰兒的肺部充氣,肺內的氧氣增加將導致肺部血管的擴張和血流的提高。
“出生後的循環重新確立,讓每一口呼吸都代表著生命的新開始。”
隨著流向肺部的血量增加,左心房的壓力將逐步超過右心房,最終導致卵圓孔的關閉。同時,由於肺動脈的壓力降低,大部分的血液將會反向流向肺部,這會使動脈導管在高氧環境下逐漸收縮並最終閉合。這些變化標誌著從胎兒循環到成人循環的成功轉變。
儘管大部分嬰兒能夠順利完成這一循環轉變,但在某些情況下,這一過程可能會受到阻礙。比如早產兒的肺部尚未完全成熟,無法有效展開,容易導致呼吸困難。此外,某些嬰兒還可能在出生時吸入胎便,進一步影響肺的功能,造成「胎便吸入症候群」。這些情況都會導致肺部的血管阻力持續過高,造成胎兒旁路無法關閉,進而引發一系列的並發症。
“面對生命的挑戰,科學的進步能否提供更好的解決之道?”
即使在成長後,胎兒循環的某些遺跡依然留存於成人體內,這進一步展現了早期發展與成長的神秘。
胎兒循環的神秘旅程不僅是生命初期的必然,也是科學探索的重要課題。這一獨特的血液流動方式,如何影響我們對生命生理及運作的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