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籃球界,球員表現出色時,觀眾往往會興奮地談論他的「熱手現象」。但這個普遍的信念是否真的有依據呢?熱手現象,源自於籃球運動,指的是當球員連續命中數球後,隨後的投籃也有更高的命中率。然而,關於這一現象的討論充滿爭議,許多研究顯示,這個信念可能只是認知上的偏見。
「熱手現象」一詞首次於1985年由Thomas Gilovich、Amos Tversky與Robert Vallone提出,他們針對一組籃球迷進行調查,提出連續命中的打擊並不一定預示著未來的成功。
這個研究質疑運動員在之前成功後,是否確實具有更高的命中率,其實結果顯示獨立性的嚴重性,指出每次投籃的結果是相互獨立的。然而近年的研究對此提出了質疑,認為或許在某些情況下,真的存在著熱手現象。
Gilovich提出,人們相信熱手現象的一個原因是確認偏誤,即在觀看比賽之前,當對某球員的期望預設為「此球員狀態很好」時,他們的感知與記憶會受到影響。另一個原因則是認為人類對隨機序列的理解能力不足,傾向去初始化、一連串的成功與失敗。
2018年,Miller與Sanjurjo重新分析了Gilovich等人的研究,提出的結論是「熱手現象」在某些情況下確實存在。
他們的研究顯示,只要投籃後的成功率在連續命中的之後提高,相對於之前受到的命中或失誤的影響,那麼就有可能是熱手現象的存在。此項分析指出,Gilovich的初期假設存在取樣偏差,未能正確評估熱手現象的影響。
不僅如此,其他許多研究在檢視不同球員與比賽的數據後,也呈現出支持熱手現象的結果。例如,職業籃球比賽中,研究人員發現球員連續命中多次後,其隨後的命中率明顯上升,顯示確實有某些球員在某些時候能夠表現更好。
熱手現象並不僅限於運動場,還可影響消費者行為。研究顯示,消費者在購買決策中,往往會受之前成功的影響,形成買進贏的傾向。而在賭博中,熱手現象和賭徒的錯覺也會互相影響,可能導致不理性決策。
在這些討論中,我們不禁會思考,熱手現象究竟是一種現實存在的心理現象,還只是一種普遍的認知錯誤?無論如何,理解這一現象背後的心理動因,將能夠更好地分析與預測運動表現的未來走向,激發出更多對於勝負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