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常常會發現某些概念比其他概念更容易理解和掌握。這種現象不僅與學習者的個人經驗有關,也與概念的性質分為抽象概念和具體概念有關。根據心理學研究,在不同的背景下學習,對理解和記憶影響最大的因素之一就是所學概念的具體性與抽象性。
具體概念是指那些能夠通過感官直接感知的概念,例如椅子、狗等物品。這些概念通常與情感和過去的實際經驗密切相關,因而更容易被記住。
具體概念的特性,使得它們在學習中更能引起學習者的注意。根據Paivio的雙重編碼理論,具體概念通常能更好地在大腦中形成可視的形象,例如當我們聽到「狗」這個詞時,不僅會想到這個詞的意義,還會浮現出一隻狗的形象。因此,具體概念的特點使得它們易於記憶和回憶。
相對而言,抽象概念更難以捉摸,如「自由」、「愛情」等,因為這些概念的定義因人而異,且通常無法通過直接感官經驗來理解。
抽象概念的學習常常需要更高層次的思維技巧與認知能力。心理學家認為,抽象概念的學習過程涉及到比較與對比不同的實例,這意味著學習者需要進行深思熟慮的分析。以「自由」為例,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這導致理解的困難,也使得學習效果不如具體概念。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會採用不同的策略來幫助學生學習具體和抽象概念。對於具體概念,可以使用視覺化的教學方式,例如使用圖像、模型或實物來進行展示。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也能幫助他們形成更清晰的概念理解。
對於抽象概念的學習,則需要深入的理解和批判性思維,教師可以利用討論、案例分析和多元視角的分享來促進學生的思考。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方面是具體概念和抽象概念之間的聯繫。在學習過程中,具體的經驗可以成為理解抽象概念的基礎。例如,在學習「公平」這個抽象概念時,學生可以首先通過具體情境來理解公平的內涵,然後再將這些具體例子升華為對公平的抽象理解。
此外,動機和背景知識也會影響學習的效果。對於具體概念的學習,如果學習者有一定的背景知識,將更容易吸收新知識。而在抽象概念的學習中,學習者的情感經歷和個人價值觀也會在理解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是否能夠有效地學習一個概念,取決於該概念的抽象性與具體性。具體概念透過直接的感官體驗,讓人更容易記住,而抽象概念則需要進行更深層的思考與探討。在這個過程中,適當的學習策略與方法尤為重要。最終,如何將抽象概念與具體概念有效地聯繫起來,也是每位學習者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