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學習,或稱為類別學習,是一個涵蓋多種心理學和教育理論的主題。根據布魯納等人所定義,概念學習是一種「尋找和測試用於區分各種類別的樣本與非樣本屬性的過程」。這樣的描述雖然學術,但它揭示了概念學習的核心,即如何通過類似與不同的事物進行比較,來建立心智中的分類系統。
概念學習要求學習者辨認和區分所觀察的對象,並歸納出共同特徵。
學習概念的過程要素包括:任務的定義、所遇到的範例的性質、驗證過程的性質、特定分類的後果以及強加的限制。概念學習的基本任務在於通過類似詞彙、圖像或物體的觀察,提煉出概念的核心特徵,並在未來的情境中加以應用。這一過程可簡單地被描述為「從例子中學習」,即從具體到抽象的知識轉化過程。
有鑒於此,概念的形成既可以是簡單的,也可能是複雜的。當一個概念難以理解時,學習者將更難以簡化,從而影響學習的效果。此外,概念學習的理論多基於樣本的儲存,而避免對任何形態的總結或抽象。
無論在機器學習還是人類學習中,能夠從給定的實例中推導出有效的概念屬性都是關鍵。
概念的類型也十分廣泛,從具體(可感知)概念到抽象概念皆包含其中。具體概念如「椅子」或「狗」,是通過感官直接與之互動而建立的。而抽象概念涉及情感和事件,對每個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寒冷」對於一個人來說可以是溫度,而對另一個人來說則可能是性格上的表現。因為每個人的經歷都會影響對於這些概念的理解。
在概念學習的過程中,尤其在教育中,具體與抽象概念的比較至關重要。這樣的比較能幫助學生從直觀的例子中引導出抽象的原則。對於小孩子而言,學習方向如「北」、「南」、「東」、「西」時,教師常會用有趣的助記法來幫助他們記憶,如「不要吃濕濕的華夫餅」這類遊戲化的學習方式,使得學習變得更具趣味性和易於接受。
從教學的角度,設計有效的學習計劃和方法是概念獲得的關鍵。
進一步地,概念的獲得不僅是基於記憶還有更多的深層心理機制,這包括類比學習、總結和推理等。每當我們接觸新情報時,大腦的學習模式對我們已知概念的挑戰作出反應,進而促進新的概念形成。此外,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結合,使得概念學習的研究方向不斷演變,正如依賴於假設檢驗的貝葉斯學習理論,也日益成為理解人類學習的重要工具之一。
最後,儘管概念學習的過程和理論可能非常複雜,但一個核心問題依然引人思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又是如何利用這些概念進行分類和理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