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的核能政策乃是一個深具歷史意義的題材,該國目前核能僅佔電網的3%,完全依賴於安格拉核電廠的兩座壓水反應堆。然而,這一政策的發展卻承載著超過七十年的堅持與探索。自1930年代以來,巴西在核能領域的理論研究逐漸展開,而阿爾瓦羅·阿爾貝托這個名字恰在此刻浮現,為巴西的核能未來奠定了基石。
在1947年,作為海軍官員的阿爾貝托首度提出了巴西的核能政策計畫,該計畫獲得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批准,並於1951年正式實施。
隨著冷戰的推進,巴西的核能探索也於1950年代獲得重大的轉捩點。該國不僅成為美國核實驗計畫(如曼哈頓計畫)的礦產資源供應國,還尋求自我發展的核能能力。透過美國的技術援助與外部合作,巴西對核體系的依賴逐漸明顯,直至1960年代,阿爾貝托更是強調了擁有自主核技術的必要性。
1964年軍事政權的上台,為巴西的核能政策帶來了深刻變革。軍方政府的目標是迅速募資和引入核電廠,並建立本國的核工業複合體。
對於那些技術性和資金上的支持,巴西的政策制定者強調`和平核爆炸`的潛力,軍政府希望在國際社會中強化國家地位。美國曾對巴西的核平台提供支持,但隨著印度的核爆炸測試,這一合作卻漸漸降溫。巴西轉向德國,並於1975年簽訂了一項大型技術轉移協議,其中包括提供核反應堆和所有核燃料周期的技術知識。
這項協議是工業化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的重大成就,卻也引起了其他核國的攪擾與焦慮。
隨著1980年代的到來,民主主義的回歸使得核計畫進入了更公開的審查。1988年,巴西的核工業公司更新為巴西核工業股份公司(INB),承擔著重要的核燃料開採及工業製程任務。然而,隨著操作問題與經濟挑戰的增多,安格拉核電廠遭受批評,被民眾戲稱為「螢火蟲」。
在新憲法的大型討論中,巴西的和平核使用規範獲得了政治共擔之代價,至1990年後則最終認可放棄核爆炸技術。這被視為該國深思熟慮後的政策選擇,然而同時也標誌著軍事與平民核計畫的分化與衝突。一項國會調查揭露了軍方的秘密核計畫,並促成了對傳統計畫的重新審視。
1994年,安格拉2核電廠的建設重新啟動,伴隨著新一屆政府對於核能的重新考量。
21世紀的巴西在多次工程延宕與技術保護的下,有了新的開始。隨著2001年安格拉2的投運,加上2004年核燃料廠的設立,巴西的核能政策似乎重獲新生。雖然面對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監管壓力,巴西的核技術保密仍成為持續的爭議。然而,仍有不少國家對巴西在核能技術上的自我探索表達了高度的關注。
目前,巴西正探討進一步開放市場來吸引私營部門進入核燃料行業,顯示出對於核能未來的包容性視野。在這個波濤洶湧的核能發展路上,阿爾瓦羅·阿爾貝托開創的初衷,究竟今天仍與巴西的核政策不謀而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