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核能的興起,巴西在20世紀中期的冷戰情境下,開始其核能探索之旅。巴西的核能佔全國電力的約3%,主要來自位於安格拉的唯一核電廠,該廠內有兩個加壓水反應堆。隨著第三座反應堆的建設於2010年啟動,但目前尚處於停滯狀態,這使得國內外對巴西核能未來的發展充滿了期待和疑問。
在巴西,核能的理論研究始於20世紀30年代的聖保羅大學。巴西在40年代成為美國一些核實驗項目的礦產資源供應國,其中包括著名的曼哈頓計劃。1947年,海軍官員Álvaro Alberto撰寫的第一個巴西核能政策計劃獲得批准,隨後成立的國家研究委員會專注於促進核能的發展。
該政策旨在促進巴西在核能技術上的自主發展,並嘗試通過談判獲得敏感技術。
巴西政府在40年代後期與美國進行了多次磋商,並在隨後的幾十年間陸續獲得了來自西德等國的技術支持。然而,隨著美國對核材料的出口限制,巴西的進展受阻。最終在1972年,巴西與美國西屋電氣公司簽訂了建設首座核電廠的合同。
1964年,巴西發生政變,隨之而來的是一套全新的核政策。軍政府的計劃不僅是為了生產電力,還打算建立本國的核工業複合體。巴西軍方尋求獲得核燃料生產所需的所有技術,並在1968年時推動建立了國家核能委員會,為後來的核電廠建設奠定了基礎。
“我們不會稱它們為炸彈,而是稱它們為可以引爆的裝置,”巴西總統在會議中的發言引發了外界的廣泛擔憂。
隨著軍事政權的推進,巴西在核能領域持續發展,並在1974年成立了巴西核企業,專責實施核能計劃。1975年,巴西與西德簽署了大規模的技術轉讓協議,其中包括技術支持和建設更多核電廠的計劃。
這次協議被視為一個重大突破,促進了巴西在核能技術上與先進國家的合作。
然而,隨著國際社會對核擴散的關注增加,巴西的核計劃面臨壓力。巴西政府必須在推展技術與應對國際期望之間取得平衡。
面對外界的限制,巴西於1978年啟動了一項秘密核計劃,尋求自主開發各項技術。在這段期間,巴西軍方的不同部門均涉入核技術的研發,並進行了多項具爭議的行動,包括尋求從中國獲取濃縮鈾等可疑活動。
1982年,巴西公佈其有能力進行鈾濃縮的消息,這讓外界對其核計劃的透明度產生了質疑。
隨著1988年新憲法的通過,巴西的核能活動受到更多的法律約束。憲法中明確規定,所有核活動必須符合和平目的並獲得國會的審批。這一改變使得核計劃的透明度大幅提升,民眾對核能的關注也在持續增加。
進入21世紀後,巴西的核能計劃見證了復甦。2001年,安格拉2號核電廠開始商業運營,標誌著巴西在核能領域的重要突破。在2003年至2011年之間的盧拉總統任期內,核能計劃再次受到重視,許多設備和設施得到了現代化改進,這為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契機。
在長期的國內外壓力和多元利益的交錯下,巴西未來的核能政策將如何發展呢?
隨著全球對核能與可再生能源的辯論不斷加劇,巴西在核能技術上是否能夠保持其自主性,又或許需要重新考量與國際社會的合作與和諧?這是每個關注巴西核能未來的人的一個重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