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美洲的國家中,巴西以其多元的能源構成而聞名。其中,核能在其電力來源中僅占大約3%,主要由位於安格拉的兩座加壓水反應堆產生。儘管巴西核能的發展歷經波折,但這一能源形式依然在與其他能源的角逐中穩定下來。最新的發展是第三座反應堆的建設卻陷入停滯,不禁讓人思考,巴西核能的未來究竟是光明還是黯淡?
巴西是核能研究的特別追隨者,這個聰明的國家也曾在核能領域擁有過高調的歷史背景。
自1930年代末,巴西在聖保羅的國立大學開始了核能的理論研究。到了1940年代,巴西成為了美國核實驗項目,如曼哈頓計劃的礦產資源供應者。1947年,海軍官員阿爾瓦羅·阿爾貝托制定了巴西的第一個核能政策計劃。
政策的實施由巴西國家研究委員會(CNPq)進行,使巴西科學家們得以在美國進行學術交流和培訓。
這一計劃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巴西試圖透過出口國際所需的戰略原材料來換取更先進的核技術,然而美國對於巴西的請求多次遭拒。1956年,巴西購得的西德離心機直到1970年代才開始運行。
在1964年巴西軍事政變之後,當局制定了一項新的核能政策,計劃進口核電廠以刺激國內核工業的發展。儘管巴西在追求核能自主的同時還考慮了和平核爆的選項,但是國際社會對此的強烈反對使巴西不得不暫停該計劃。
1968年,政府提出國家戰略概念,認為核科學技術的獲得是擺脫外圍國家的手段。
巴西尋求在核循環的所有階段獲取技術,並在1975年簽署了與西德的協議,獲得數個反應堆的建設許可。隨著印度進行核試爆,巴西的核合作關係受到影響,這一時期的合作相對緩慢。
隨著國際核技術的限制加劇,巴西在1978年展開了一項秘密的核項目,旨在生產六氟化鈾,並且還計劃建設一艘以核能為動力的潛艇。這一期間的核計劃在軍方的控制下進行,各軍種分工合作,研發不同的核技術。
到1980年代,報導揭示巴西空軍的地下設施存在核爆炸測試的可能性。
進入1988年,巴西從Nuclebrás轉型為巴西核能產業(INB),並在伊佩羅開設了阿拉馬爾實驗中心。在隨後的幾年間,巴西核能產業遭遇了各種危機,導致其核電廠的效率不佳。
2001年,經歷了數年的建設後,安格拉2號核電廠終於啟動運行。在2003年至2011年間,巴西的核計劃得到了重振,並努力尋求與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合作。然而,由於互相間的檢查問題,使得巴西的核能項目面臨了又一輪的阻礙。
巴西在核能研究方面有意保留其技術秘密,而外界對其透明度抱持懷疑態度。
巴西核能的歷史展現了這個國家在追求能源自主上的艱辛斗爭與突破,從初期的艱難探索到如今的逐步成熟,這是巴西能量政策的縮影。在面對需求日益增長的挑戰時,巴西是否能在未來的能源戰中找到適合自身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