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泡蛋白沉積症(PAP)是一種罕見的肺部疾病,其特徵在於肺泡內出現異常的表面活性劑衍生脂蛋白化合物的積累。這些堆積的物質妨礙了正常的氣體交換和肺部擴張,最終導致呼吸困難並使患者容易罹患肺部感染。PAP的成因可分為原發性(自體免疫性PAP、遺傳性PAP)、繼發性(多重疾病)和先天性(通常為基因引起的多重疾病),其中最常見的原因是單一個體的原發性自體免疫病。
PAP的徵兆和症狀包括呼吸急促、咳嗽、低燒和體重減輕。此外,PAP的臨床過程是不可預測的,雖然某些患者可能會出現自發性緩解,並且有些患者患有穩定的症狀,值得注意的是,一些PAP患者可能保持無症狀,該病狀況僅在醫療評估中偶然被檢測到。隨著PAP的進展或任何潛在合併疾病的發展,也可能導致死亡。PAP患者對肺部感染(如毛包菌感染、分枝桿菌感染或真菌感染)高度敏感。
PAP的異常積累脂蛋白化合物是由於表面活性劑的調節和清除受損。這通常與肺泡巨噬細胞功能受損有關。在成年人中,PAP最常見的原因是對顆粒-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產生自體免疫反應,GM-CSF是肺泡巨噬細胞發育的重要因素。GM-CSF的生物可用性降低會導致肺泡巨噬細胞的發育和功能不良,進而導致表面活性劑及相關產物的積累。
次要原因指的是那些脂蛋白化合物的積累是由於其他疾病過程引起的情況,這在某些癌症、肺部感染或環境接觸(如鎳)中得到了認可。
遺傳性肺泡蛋白沉積症是一種隱性遺傳疾病,患者天生有基因突變,這使得肺泡巨噬細胞上的CSF2受體alpha功能下降。因此,一種稱為顆粒/宏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信使分子無法刺激肺泡巨噬細胞清除表面活性劑,導致呼吸困難。CSF2受體alpha的基因位於5號染色體的5q31區域。
PAP的診斷是基於患者的症狀、胸部影像學和肺部檢測的顯微評估相結合的結果。血清抗GM-CSF抗體的額外檢測有助於確認診斷。儘管症狀和影像學發現具有典型性且描述完整,但其非特異性使其難以與其他多種情況區分開來。
典型的活檢結果顯示,肺泡(有時終末支氣管)充滿無形的嗜伊紅材料,經PAS染色呈強陽性反應,而周邊的肺泡和肺間質則保持相對正常。
PAP的標準治療是全肺沖洗和支持性護理。全肺沖洗是一種在全身麻醉下進行的程序,其中一個肺(通氣肺)充滿氧氣,另一個肺(未通氣肺)則用暖鹽水塗抹(多達20升)並排出,去除其中的蛋白質性物質。這種治療通常能有效改善PAP的症狀,效果往往持續較長時間。
該疾病在男性和吸煙者中更為常見。在最近的一項來自日本的流行病學研究中,自體免疫性PAP的發病率和患病率高於以前報導的結果,且與吸煙、職業接觸或其他疾病沒有強烈的聯繫。
PAP最早於1958年由醫生Samuel Rosen、Benjamin Castleman和Averill Liebow描述。在當年6月7日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中,他們描述了27名具有肺泡內有週期性酸性希夫染色陽性物質的患者,這種富含脂類的物質後來被確認為表面活性劑。
PAP作為一種罕見的肺病,正在受到罕見肺病聯盟的研究關注。該聯盟是罕見疾病臨床研究網絡的組成部分,致力於通過與國立衛生研究院、患者組織和臨床研究者的合作,開發患者新型診斷方法和療法。
隨著對PAP及其相關自體免疫反應深入研究,我們不禁要思考,為什麼有些人會對GM-CSF產生抗體,從而引發這種複雜的疾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