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工人協會的創建背後:1864年倫敦會議有何驚人故事?

1864年,隨著社會主義與勞工運動的興起,工人開始尋求更強大的國際聯盟來抵抗不公的社會結構。在這一背景下,國際工人協會的成立標誌著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該會議在倫敦的聖馬丁大廳召開,吸引了來自歐洲各地的工人和社會主義者,展開了一系列激烈的討論與爭辯。

1864年9月28日,來自不同國家的工人們在倫敦的聖馬丁大廳集會。

此次會議吸引了眾多激進分子,其中包括英國的歐文派、支持皮埃爾-約瑟夫·普魯東和路易·奧古斯特·布朗基的追隨者,以及來自愛爾蘭、波蘭、意大利和德國的代表。參加此次會議的46歲記者卡爾·馬克思成為了該組織的核心人物之一。由倫敦大學教授愛德華·斯賓塞·比斯利擔任會議主席,與會者一致決定成立一個國際工人組織。

會議選出了21位委員,負責起草該組織的章程和決議。大多數英國成員都來自《勞工階級提升萬人聯盟》,他們的領導者包括奧德捷、喬治·霍威爾等著名的工會領袖。與此同時,來自法國、意大利等國的代表也積極參加,顯示了廣泛的國際性。

該組織的總部設立在8 Greek Street,由《勞工階級提升萬人聯盟》的總部負責運營。

在最初的幾年內,國際工人協會大多由男性組成,但隨著時間推移,協會於1865年4月決定接受女性成員的加入。1867年4月16日,赫莉特·羅的信被讀出,提到女性權利的重要性,隨後她成為協會的第一位女性代表,參與了未來五年的會議。

內部矛盾及分裂

進入1870年代後,國際工人協會的內部矛盾愈演愈烈。特別是在巴黎公社後,馬克思與巴可寧之間的對立愈加尖銳。巴可寧批評馬克思的思想是專制的,而馬克思則駁斥巴可寧的評論,認為其缺乏對國家理論的理解。

馬克思稱讚巴可寧的觀點只是政治修辭,并未深入研究社會階級鬥爭和經濟因素。

隨著矛盾的升級,1872年在海牙召開的第五次大會上,協會正式分裂為兩個派系。巴可寧和守護者古伊爾曼被逐出組織,而無政府派則在瑞士聖伊米耶召開了單獨的大會,宣稱自己才是國際工人協會的真正繼承者。

未來展望

雖然國際工人協會在1876年正式解散,但它的影響並未消散。隨後的第二國際於1889年成立,繼承了第一國際的遺志,繼續宣揚勞工運動和社會主義的理念。

1870年代的國際工人協會,無疑是勞工運動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頁。在經歷了不斷的挑戰與內部矛盾後,這一機構的創建與發展向世人展示了團結和奮鬥的力量。思考一下,今天的勞工運動又能從這段歷史中學到什麼呢?

Trending Knowledge

1872年海牙大會的秘密:為何導致了激烈的分裂與對抗?
1872年,國際工人協會(IWA)在海牙召開的第五次大會,成為了左翼政治運動歷史上的一個重要分岐點。海牙大會不僅是該協會理念與策略的總結,更是激烈分裂與對抗的根源。這一事件的背景及其後果,至今仍值得深入剖析。 <blockquote> 國際工人協會成立於1864年,旨在團結社會主義、社會民主、共產主義及無政府主義等不同流派的工人運動。 </blockquote>
卡爾·馬克思在第一國際中的角色:他究竟帶來了什麼影響?
1864年成立的第一國際,即國際工人協會(International Workingmen's Association, IWA),是由各種不同的社會主義、社會民主主義、共產主義和無政府主義團體及工會組成的全球性政治聯盟。作為工人階級及階級鬥爭的代言人,該組織在短短的十二年間,對全球勞工運動以及社會主義運動的未來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在這個過程中,卡爾·馬克思的參與與思想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第一次國際的成員多樣性:不同政治派別如何在一個舞台上碰撞?
1864年,在倫敦聖馬丁霍爾的工作人員會議上,來自不同國家的工人們齊聚一堂,標誌著國際工人協會(IWA)的誕生。這一政治國際的目標是統合各種左翼社會主義、社會民主主義、共產主義及無政府主義的團體與工會,以期聯合工人階級,在階級鬥爭中彼此支援。 <blockquote> 「第一次國際的成立象徵著不同意識形態的工人階級團結,一場思想與行動的碰撞即將展開。」 <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