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在倫敦聖馬丁霍爾的工作人員會議上,來自不同國家的工人們齊聚一堂,標誌著國際工人協會(IWA)的誕生。這一政治國際的目標是統合各種左翼社會主義、社會民主主義、共產主義及無政府主義的團體與工會,以期聯合工人階級,在階級鬥爭中彼此支援。
「第一次國際的成立象徵著不同意識形態的工人階級團結,一場思想與行動的碰撞即將展開。」
1848年之後,歐洲經歷了一段長期的反動時期,隨後1848年革命的影響逐漸消退,直到1864年,國際工人協會在倫敦成立,重新點燃了革命活動的火焰。這個會議上,法國、英國、意大利和德國的工人代表共同相聚,每個國家的激進分子都期待著改變社會的未來。
儘管國際工人協會在成立初期的主要成員均為男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女性的參與開始受到重視。這一轉變反映在1865年時,協會首次同意女性可以成為成員。有趣的是,在1867年的一次會議中,女權主義者哈里特·勞的信件被讀出,會議決定邀請她出席後續的理事會會議,她的參與也象徵著女性聲音的重要性逐漸崛起。
「這場組織的變革不僅是政治上的,也是文化與社會思潮的碰撞,顯示出更廣泛的參與。」
在幾場重要的國際會議上,各國代表針鋒相對,尤其是馬克思與巴枯寧之間的思想衝突。1872年海牙大會上,隨著巴黎公社的失敗,加劇了社會主義與無政府主義的對立。巴枯寧批評馬克思的思想過於權威,並擔心如果馬克思主義取得政權,其領導者將成為新的壓迫者。
「衝突在這些會議中隨時可能爆發,而各派的理念和信念也在不斷碰撞中孕育著未來的可能性。」
1872年隨著國際工人協會的分裂,無政府主義者在瑞士的聖伊美耶召開了一次分裂大會,認定其為真正的工人國際。在伊比利亞半島,無政府主義者迅速招攬工人,並對抗馬克思主義勢力,為當地的社會運動帶來了強烈影響。這一過程展示了不同派別之間的磨合與對抗,影響深遠。
第一次國際的解散在1876年結束了這一時期的歷史,但它所留下的遺產卻是深遠的。兩派勢力的分裂為後來的第二國際及其他多個國際組織的形成鋪平了道路。對於工人運動而言,如何在不同的意見與理念中找到共識,成為一個持續的挑戰。
「每個時代的工人運動都在經歷著不少的碰撞與重組,這樣的歷史是否告訴了我們未來的某些真理呢?」
第一次國際的成立及其後的變遷,不僅是對19世紀工人階級革命的回顧,更是對不同政治派別共同作用之下,社會如何變遷的深思。這樣的歷史能否提供給我們現代社會在多樣性問題上新的啟示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