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手術,或稱為心血管手術,是由心臟外科醫生進行的對心臟或主要血管的手術。這項手術通常用於治療缺血性心臟病的併發症,如冠狀動脈旁路移植;糾正先天性心臟病;或處理由各種原因引起的心臟瓣膜病,包括心內膜炎、風濕性心臟病和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移植同樣屬於此類手術。
19世紀的心臟手術開始於對心包的操作,著名的醫生如Francisco Romero和Daniel Hale Williams都曾在西班牙和美國進行過此類手術。1895年,Axel Cappelen首次在挪威的Rikshospitalet進行了針對心臟的手術,他修補了一位熊受刺傷的病人的冠狀動脈。雖然手術的患者最初看似穩定,但最終因感染而去世。
隨著20世紀的到來,心臟手術的範疇不斷擴大,改善了多種病症的治療方法。例如,1925年Henry Souttar成功地對一名患有二尖瓣狹窄的年輕女性進行手術,這被認為是心臟瓣膜手術的開端。此外,1944年,Alfred Blalock及其團隊在約翰霍普金斯醫院進行的首次成功小兒心臟手術被視為現代心臟手術的開端。
“心臟手術的變革不僅源於技術的進步,還涉及跨學科合作的成功。”
二戰後,心臟手術的技術進一步獲得重大突破。1947年Thomas Sellors進行了針對小兒先天性心臟病患者的操作,顯示了外科手術在此類病症中的潛力。在1953年,使用氧合機的手術雖然經歷過挫折,但為未來的開創性進展奠定了基礎。
開心手術是外科醫生在胸部進行的手術,這通常需要較大的切口,以便手術能夠直接針對心臟進行操作。心臟在這類手術中會暫時停止,病人則透過體外循環機器進行血液和氧氣的運送。
在心臟移植的領域,來自南非的Christiaan Barnard於1967年成功進行了全球首例成人心臟移植,標誌著人類醫療的一大創舉。
冠狀動脈旁路移植(CABG)是針對缺血性心臟病的一種常見手術,目的是為心臟和全身提供新的血液供應,降低心臟病發作的風險。
作為開心手術的替代方案,微創手術以小切口進行,並通過特殊的攝影機和工具進行手術。機器人輔助手術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領域,研究顯示它是一種安全的替代技術。
心臟手術後,患者需要遵循術後護理,以避免併發症的發生。術後常見的要點包括切口護理、監測心率、血壓和血氧水平等。
“儘管心臟手術的風險在不斷降低,對神經系統的影響仍然是術後的重要考量。”
伴隨著心臟手術的進步,神經損傷的風險依然存在,術後可能會出現中風或其他神經認知症狀,這些症狀雖然最初會被認為是永久性的,但後來發現是短暫的。
20世紀心臟手術的創新不僅展現了醫療科技的奇蹟,也為無數病患者帶來了福音。隨著技術的持續進步,未來的心臟手術將如何進一步改變我們對疾病的認識與治療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