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手術,或稱心血管手術,是由心臟外科醫生對心臟或大型血管所進行的外科手術。這種手術常用於治療缺血性心臟病造成的各種併發症,矯正先天性心臟病,或治療由各種原因造成的瓣膜性心臟病,包括心內膜炎、風濕性心臟病和動脈硬化。同時,心臟移植也屬於這個範疇。
心臟手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最早的手術主要是在心包上進行。由於缺乏現代的醫學技術,當時的手術非常危險。第一次成功的心臟手術由阿克塞爾·卡佩倫於1895年9月4日在挪威的奧斯陸進行,他對一位因刀傷而嚴重失血的年輕人進行了心臟手術,雖然手術當時看似成功,但病人最終因感染而去世。
二十世紀初,心血管手術逐漸增多,尤其是對大血管(如主動脈狹窄的修復)及心臟瓣膜的手術。1925年,亨利·蘇塔成功為一位患有二尖瓣狹窄的年輕女性進行了手術,這被視為心臟手術的重要突破之一。隨著技術的進步,心臟手術在二戰後得到了重大發展,醫學界開始探索更複雜的手術技術,如心臟移植和冠狀動脈旁路手術等。
開心手術是一種需要在胸部切開大口以直接操作心臟的手術。手術中,心臟通常會暫時停止,並透過心肺搭橋機進行血液和氧氣的供應。這種技術極大地提高了心臟手術的成功率。
心臟手術的進步使得許多過去致命的心臟疾病,如先天性心臟缺陷,如今的死亡率顯著降低。
心臟移植的發展在1960年代迎來了突破。克里斯蒂安·巴納德於1967年在南非進行了首例成人心臟移植手術,這一成就被廣泛認為使心臟移植成為現實並開創了新的醫療領域。
冠狀動脈旁路手術是通過為心臟提供替代血流通道來治療冠狀動脈疾病的常見手術。手術過程中,醫生會從其他部位取出血管並連接到冠狀動脈,從而繞過阻塞區域,降低心臟病發作的風險。
作為替代開心手術的一種方法,微創手術通過非常小的切口來進行,並運用內視鏡和專用工具進行操作。這種手術方式的優勢在於減輕患者的術後疼痛和縮短恢復時間。
心臟手術後需要注意 postoperative care 以避免併發症。雖然心臟手術成功率已經大幅提高,但術後可能仍然會發生一些併發症,包括中風和神經損傷的風險。
心臟手術後,患者常常需要在重症監護病房觀察48小時以確保心率和血壓的穩定。
在手術前進行適當的身體準備,如戒菸或進行物理療法,已被認為能降低術後併發症的風險。此外,一些藥物也可以在手術中發揮預防作用。然而,這些措施對提高存活概率的效果仍需進一步研究。
心臟手術的技術不斷演進,過去的重大突破使現代手術變得更加安全和有效,那麼未來將如何進一步改進心臟手術技術,讓病患者的生存率得到進一步提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