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死亡是醫學上用來描述血液循環和呼吸停止的狀態,這兩個因素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當心臟停止跳動時,就會發生心搏停止,這時被稱為臨床死亡。雖然過去停止血液循環往往被視為不可逆轉的,但現今隨著CPR(心肺復甦術)和其他急救技術的發展,臨床死亡的定義也有了新的詮釋。
心搏停止後,意識通常在幾秒內即會喪失;在狗隻身上,腦部活動在20至40秒內停止。此期間,即使出現不規則的呼吸,也常常被急救人員誤判為不需要進行CPR。
臨床死亡期間,體內組織和器官會逐漸積累缺血性損傷。對於大多數器官來說,倘若在血液循環停止後,能夠得到適當的救治,仍然可存活一段時間。舉例來說,與心臟無關的肢體在溫暖環境下,即使停止血液循環達到六小時,仍有成功再接的可能。但是,在這段時間內,腦部的免疫反應則顯得更加脆弱。
研究顯示,腦部的缺血損傷速度更快,特別是在臨床死亡後的三分鐘內,完整恢復的機會極其渺小,且很快會出現不可逆的腦損傷。腦部內最脆弱的細胞——海馬體的CA1神經元,在缺氧達到十分鐘後會開始受到致命損傷。值得注意的是,即便神經細胞尚未死亡,但在復甦幾個小時後,仍會經歷延遲死亡的過程。
一些實驗表明,在復甦後的藥物治療,甚至在缺氧20分鐘後仍然可以防止腦部的死亡。而且在某些情況下,即使腦部受損,人類神經元仍可在臨床死後的幾個小時內被提取及增殖。
這裡面的一個關鍵因素是重新灌注損傷,這是一種在血液循環恢復後發生的複雜過程。這些過程對於血液循環的影響,成為了當前研究的重點。隨著對低溫治療的進一步探索,科學家們發現,降低體內溫度可以顯著延長臨床死亡後的生機。1990年,復甦技術先驅彼得·薩法的研究發現,降低體溫三度後,幫助患者在臨床死亡後的時間窗口中翻倍由五分鐘延長至十分鐘。
這一誘導性低溫技術現在已經開始在急救醫學中使用。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在CPR過程中,有助於擴大恢復的時間窗,從而增加無腦損傷恢復狗隻的病例。
理論上,當人的體溫低於20°C時,臨床死亡的存活率可超過一小時。這項研究及案例表明,“未來死亡的定義或許需要重新思考。”
在一些特殊的醫療程序中,尤其是針對大腦動脈瘤或主動脈弓缺陷的手術,外科醫生有時會故意引發血液循環停止的臨床死亡,以便在修復過程中維持安全的操作環境。這種經過控制的臨床死亡被稱為循環停止,通常可維持至30分鐘,且腦部的損傷風險相對較小。
過去,死亡一直被認為是一個單一事件,然而現代醫學更傾向於理解死亡為一系列的生理變化。在突發的臨床死亡中,通常會啟動CPR以嘗試恢復正常的心跳與呼吸,這被視為緊急醫療情況。然而,是否真正復甦、一個人是否已經完全沒救,往往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模糊不清的判斷。
與此相關的道德和法律問題在許多案例中引發了廣泛的討論,例如一些病患的宗教信仰導致是否停止生命維持治療的爭論。這些情況常常促使醫療界重新思考如何適當地對待臨床死亡及其後果。
在這樣的背景下,冷凍身體的概念再次成為焦點。將人體冷凍是否能保留未來復甦的機會?低溫對臨床死亡的影響能否成為拯救生命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