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死亡是指血液循環與呼吸停止的醫學術語,這是人類及許多其他生物維持生命所必需的兩個基本條件。當心臟以不規則的節奏停止跳動時,即發生心臟驟停。隨著急救醫學的進步,臨床死亡的定義也隨之改變,從單純的「死亡」演變為「臨床死亡」,因為在一定條件下,心臟驟停後仍有觸發復甦的可能性。
「臨床死亡的發生時,意識在幾秒內喪失,而腦部的可測量活動則在20到40秒內停止。」
當臨床死亡發生時,身體所有的組織和器官都會穩步累積所謂的缺血損傷。大多數組織和器官在臨床死亡後能夠存活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然而,腦部的情況卻相對特殊,它的損傷速度在所有器官中都是最快的。正常體溫下,經過3分鐘的臨床死亡後,腦部的完全恢復機率極低。即便心臟已經復甦且血液循環已回到正常,腦部長期缺氧仍會導致重大損害。
「在缺氧的情況下,腦部最脆弱的細胞,海馬體的CA1神經元,僅需10分鐘的時間便會遭受致命傷害。」
雖然這些受損的細胞在復甦後的幾小時內不會立即死亡,但如果不加以治療,復甦後的損傷可能無法逆轉。研究顯示,透過特定的藥物處理,可以在缺氧後20分鐘內有效阻止這一延遲性死亡。
隨後的研究發現,腦功能的損失是由於一系列稱為再灌注損傷的複雜過程所導致的。這些過程發生在血液循環恢復後,特別是那些在恢復過程中干擾血液循環的因素。這一領域的研究目前仍在持續進行中。
「如果在血液循環重新啟動後,體溫下降3度則可以將臨床死亡的恢復窗口從5分鐘擴展至10分鐘。」
因此,誘導性低體溫治療的技術在急救醫學中逐漸被應用,透過輕微降低體溫、降低血液細胞濃度和提高血壓的方式,能夠在處理心臟驟停後有效增長生存時間。例如,研究顯示,狗在正常體溫下的臨床死亡後經過12分鐘而無腦損傷的恢复是可能的,而進一步的藥物治療可使其在16分鐘後得以保存腦部功能。
對於由低體溫引起的臨床死亡,存活的機率甚至更高。1999年,獨自滑雪的29歲瑞典女子安娜·巴根霍姆在冰水中被困80分鐘最終生還,並幾乎完全康復。這種情況也導致了醫學界的一種看法:只有當一個人既冷卻又死時,才可以確定其真正死亡。
「在動物研究中,接近0°C的環境下,臨床死亡可存活達三小時。」
心肺復甦術(CPR)的目的是在心臟驟停時逆轉臨床死亡的狀態,恢復血液循環和呼吸。然而,CPR的有效性存在很大變異性。儘管在手動CPR過程中血壓偏低,卻仍有病人在心臟驟停的情況下恢復意識。情況不明的時候,CPR過程中的神經狀況往往處於臨床死亡與正常運行之間。相對於只通過機器提供血液支持的患者,臨床死亡僅在血液循環完全停止時才會被認定。
對於某些需要進行的手術,例如腦動脈瘤或主動脈弓缺陷的修復,醫生可以選擇暫時停止血液循環,這被稱為循環驟停。這一過程通常會通過降低體溫來進行,以降低大腦損傷的風險。
「過去人們認為死亡是一個具有單一根本原因的事件,但現今已意識到其實死是一系列生理事件的集合。」
在臨床死亡被判定時,如果不是由於終末期疾病或支援終止則會被視為醫療緊急情況,這時將進行CPR。在這過程中,醫生會持續努力,直到心臟重新跳動或判定無法復甦。在某些情況下,即使腦部功能已經喪失,仍舊可以發出法律死亡的宣告,這種狀況引發了多種法律與道德討論。
臨床死亡的奧秘與人體如何應對這一狀況息息相關,那麼,您認為在醫學發展的未來,如何能更有效地保護腦部免受臨床死亡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