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急速發展的時代,許多企業需要大量的標註數據來訓練其人工智能應用。作為美國一家專注於數據標註的公司,Scale AI正在滿足這一需求。然而,伴隨著成長的商業模式,Remotasks作為其內部外包機構的運作情況卻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Scale曾經是由兩位來自Quora的創始人於2016年創立,迅速找到了面向自動駕駛車輛公司提供數據標註的市場機會。
隨著自動駕駛車輛需求的激增,Scale發現難以滿足人力資源的需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Scale於2017年成立了Remotasks,並在東南亞和非洲設置了多個訓練中心,以培訓數千名數據標註員。此舉成功控制了成本,並使得Scale的毛利在2019年中回升到69%。然而,這樣的成功背後卻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根據英國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Remotasks僅在10項標準中符合「公平工作」的最低標準。研究指出,與Scale的關聯讓許多工人感到困惑,這可能導致他們的容易受到剝削。研究主導者Kelle Howson將Remotasks的工作環境與同樣在發展中國家的服裝工廠工人進行比較,強調了缺乏責任感的問題。
「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人的工作條件幾乎沒有任何監管,這讓他們處境艱難。」
根據《華盛頓郵報》的報導,Remotasks的工資支付存在不規則性,經常延遲或拒絕支付,並且對於工人提出的投訴幾乎沒有有效的解決辦法。工人需要通過多層審核來獲得報酬,即使工作接受後,支付也可能毫無預警地被扣留。
在2024年3月,Remotasks突然終止了幾個國家和地區的服務,這一決定讓許多工人措手不及。受影響的工人無法再進入系統,甚至沒有事先通知。這一問題的回應則被賦予了「行政錯誤」的解釋,但業界人士對此表示懷疑。
「這種做法顯示了Remotasks在管理上的不穩定性,讓許多工人在高風險中無法保障自己的權益。」
除了商業合作外,Scale AI對政府機構的承包合約亦占據了其收入的相當比重。作為一個「中國鷹派」,創始人Wang曾表示美國在面對中國的技術挑戰時,不能失去人工智能的優勢。然而,這樣的合作也引發了道德上的爭議。
雖然Remotasks在數據標註市場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但其操作方式和對工人的對待卻引發許多爭議和質疑。工人們在這樣的平台上到底能獲得怎樣的工作保障與合理的報酬?在追求效率和利潤的同時,企業是否也有責任確保工人的基本權益不受侵害?
在這個充滿挑戰的環境中,Remotasks和其工人的未來將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