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的傳染性:為什麼塔斯馬尼亞惡魔的最強者最易感染?

塔斯馬尼亞惡魔,一種原產於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的有袋動物,正在面臨一種嚴重的傳染性疾病——惡魔面部腫瘤病(DFTD)。這種具有侵略性的非病毒性癌症,已經導致塔斯馬尼亞惡魔的數量急劇下降,據估算,自該病出現以來,這一物種的數量減少了80%以上,某些地區甚至達到90%。此病主要通過咬傷傳播,其病變特徵為口周圍出現軟塊及潰瘍,並可侵襲周邊器官。

DFTD最常見的傳播方式是透過咬傷,當犬齒直接接觸到癌細胞時,最可能傳播給其他個體。

研究表明,最強健的成年塔斯馬尼亞惡魔似乎反而是感染此病的高危人群。究其原因,可能與個體間強烈的社交互動有關,這使得癌細胞的傳播更為容易。除此之外,進食受感染的屍體或分享食物也可能導致病菌傳播,這無疑對塔斯馬尼亞惡魔族群的存活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DFTD自1986年首次出現以來,經歷了快速的擴散,目前已知有兩種主要的病株:DFT1和DFT2。DFT1為主要和最古老的株系,自1996年首次描述以來,它感染了塔斯馬尼亞大部分的惡魔族群。而DFT2則在2011年出現,至今主要在塔斯馬尼亞南部的狹窄範圍內流行。這一情況讓科學家們倍感憂慮,因為該病幾乎完全致命,對於惡魔的生存構成了直接威脅。

在DFTD首次被發現的20年裡,塔斯馬尼亞惡魔的數量下降了80%,在某些地區甚至超過90%。

面對如此嚴峻的生存挑戰,塔斯馬尼亞政府及多所澳大利亞大學、動物園等機構積極展開應對工作。斷然的殺傷政策曾被應用,但收效甚微,隨之而來的主要防範措施是將數百隻惡魔轉移至獸醫保護中心進行圈養,以期在未來能夠重新放回野外。迄今為止,尚未研發出有效的治療方案,雖然疫苗的研究顯示出一些希望,但至今仍未找到合格的候選者。一項2017年的疫苗試驗顯示,只有五分之一的惡魔能抵禦DFTD。

從臨床上看,DFTD通常伴隨著多個原發腫瘤,其明顯的特徵是嘴部周圍軟組織腫塊的增生,並導致潰瘍。腫瘤的局部侵襲性使得下顎骨受到破壞,進而干擾進食。惡魔通常在發病後六個月內死去,主要死因為器官衰竭、繼發感染或代謝性營養不良。

截至目前,DFTD幾乎是百分之百致命的,這一現象促使科學家對該病的監測與研究進行不懈努力。

除了對健康狀況進行監測外,研究者們也注重長期的監控和回歸性調查,以評估該病對塔斯馬尼亞惡魔族群的長期影響。過去的研究數據已顯示出該病的短期影響是非常嚴重的,並導致了當地惡魔族群的急劇減少。此外,由於DFTD的存在,惡魔的繁殖行為也發生了變化,母惡魔們開始比以往更早地繁殖,但壽命卻減短了,大多只能活到參與一個繁殖周期。

在生態環境中,塔斯馬尼亞惡魔作為重要的捕食者,其減少的同時,也為其他掠食者如紅狐狸的繁衍提供了可乘之機,這無疑對當地生態構成了潛在威脅。

因此,保護和恢復塔斯馬尼亞惡魔的工作不再只是關於這一物種的生存問題,更是關乎生態系統健康的整體挑戰。隨著新研究和保護措施的推進,塔斯馬尼亞惡魔是否能夠迎來希望的曙光,並在未來走出這場癌症的陰影呢?

Trending Knowledge

活在死亡陰影下:塔斯馬尼亞惡魔的壽命與DFTD的關係是什麼?
在塔斯馬尼亞島上,塔斯馬尼亞惡魔(Sarcophilus harrisii)正在面對一種致命的威脅——惡魔面部腫瘤病(DFTD)。這種非病毒性傳播癌症自1986年首次出現以來,已經造成了80%以上的惡魔種群減少。這種病的傳染方式主要是透過被感染的個體間咬合,伴隨著誇張的腫瘤徵兆,對這種有趣且獨特的動物來說,生存壓力愈加嚴峻。 <blockquote>
神秘的面部腫瘤:塔斯馬尼亞惡魔如何成為不治之症的犧牲品?
塔斯馬尼亞島的惡魔(Sarcophilus harrisii)正面臨一種名為惡魔面部腫瘤疾病(DFTD)的絕症挑戰。這種非病毒性、具侵襲性的癌症,會在這種獨特的有袋動物的面部和口部出現柔軟、潰瘍的腫塊,並導致長期的痛苦和死亡。這種疾病自1986年首次被發現以來,已經造成了超過80%的種群減少,並引發了科學社群的廣泛關注。 <blockquote>
塔斯馬尼亞惡魔的面臨危機:這種神秘的癌症是如何傳播的?
塔斯馬尼亞惡魔,這種源於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上的有袋動物,正面臨一種名為「惡魔面部腫瘤病」(DFTD)的致命威脅。這種侵略性的非病毒性癌症以驚人的速度傳播,並為這個物種的存亡敲響了警鐘。自1986年首次出現以來,DFTD的擴散情況引發了科學家和保護組織的廣泛關注。 <blockquote> 「這種疾病幾乎是致命的,對塔斯馬尼亞惡魔的生存構成了直接威脅。」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