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死亡陰影下:塔斯馬尼亞惡魔的壽命與DFTD的關係是什麼?

在塔斯馬尼亞島上,塔斯馬尼亞惡魔(Sarcophilus harrisii)正在面對一種致命的威脅——惡魔面部腫瘤病(DFTD)。這種非病毒性傳播癌症自1986年首次出現以來,已經造成了80%以上的惡魔種群減少。這種病的傳染方式主要是透過被感染的個體間咬合,伴隨著誇張的腫瘤徵兆,對這種有趣且獨特的動物來說,生存壓力愈加嚴峻。

DFTD的腫瘤通常出現在嘴部周圍,會影響生存上的基本需要,例如進食。

這種疾病最常見的症狀是出現軟腫瘤,這些腫瘤會潰爛並侵入附近的器官。受影響的惡魔一般在短短六個月內因為器官衰竭、感染或營養不良而死亡。根據研究,這種癌症細胞展示出嚴重的基因異常,最明顯的特徵是標準細胞的四倍體現象,相當於正常細胞的兩倍基因組成。此外,DFTD似乎是從單一個體的施瓦茨細胞(Schwann cells)演化而來,這在分子生物學上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DFTD最早於1996年在塔斯馬尼亞島的Mount William國家公園首次被描述,至今已經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菌株。

DFTD主要透過咬合傳播,這是因為當牙齒與癌細胞直接接觸時,能有效傳播病原體。這使得本來健康而強壯的成年惡魔成為了疾病的高危群體。另一種途徑包括攝食受感染的屍體或共用食物,有時這一切都毫無預警地發生。由於這些生物在社交互動中的活躍,病症更容易擴散,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對整體種群造成打擊。

隨著DFTD影響的加劇,塔斯馬尼亞惡魔的繁殖習慣也開始發生變化,影響其生存能力。

在面對不斷惡化的棲息地條件下,塔斯馬尼亞政府及多家澳洲的學術機構和動物園已經展開了多項防治工作。計劃包括捕捉受感染的惡魔、建立保險性種群以保持基因的多樣性,以及在隔離區域安置健康的惡魔。隨著這些措施的進展,目前已有500多隻惡魔被納入保護之列,而最新的項目,如德國复市計劃,致力於在健康惡魔之間創造新的種群。

疫苗的開發對於抗擊DFTD提供了一些希望,但研究人員尚未找到合適的候選疫苗。

儘管對於DFTD的傳播途徑和病理機制的深入探討已經顯示出這種疾病的危險性和擴散方式,但保護行動能否扭轉惡化的命運仍然存在疑問。專家們也提出了透過基因多樣性項目以重建健康人群的做法,讓這些惡魔在未來仍能生存於塔斯馬尼亞的森林生態中。然而,隨著社會生態的變遷,塔斯馬尼亞惡魔保護的努力是否能迎來新的曙光仍難以確定。

DFTD是否會將這一物種推向滅絕的邊緣?當自然選擇的力量與人類的保護努力交織在一起,未來的命運將會如何?

Trending Knowledge

神秘的面部腫瘤:塔斯馬尼亞惡魔如何成為不治之症的犧牲品?
塔斯馬尼亞島的惡魔(Sarcophilus harrisii)正面臨一種名為惡魔面部腫瘤疾病(DFTD)的絕症挑戰。這種非病毒性、具侵襲性的癌症,會在這種獨特的有袋動物的面部和口部出現柔軟、潰瘍的腫塊,並導致長期的痛苦和死亡。這種疾病自1986年首次被發現以來,已經造成了超過80%的種群減少,並引發了科學社群的廣泛關注。 <blockquote>
塔斯馬尼亞惡魔的面臨危機:這種神秘的癌症是如何傳播的?
塔斯馬尼亞惡魔,這種源於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上的有袋動物,正面臨一種名為「惡魔面部腫瘤病」(DFTD)的致命威脅。這種侵略性的非病毒性癌症以驚人的速度傳播,並為這個物種的存亡敲響了警鐘。自1986年首次出現以來,DFTD的擴散情況引發了科學家和保護組織的廣泛關注。 <blockquote> 「這種疾病幾乎是致命的,對塔斯馬尼亞惡魔的生存構成了直接威脅。」
癌症的傳染性:為什麼塔斯馬尼亞惡魔的最強者最易感染?
塔斯馬尼亞惡魔,一種原產於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的有袋動物,正在面臨一種嚴重的傳染性疾病——惡魔面部腫瘤病(DFTD)。這種具有侵略性的非病毒性癌症,已經導致塔斯馬尼亞惡魔的數量急劇下降,據估算,自該病出現以來,這一物種的數量減少了80%以上,某些地區甚至達到90%。此病主要通過咬傷傳播,其病變特徵為口周圍出現軟塊及潰瘍,並可侵襲周邊器官。 <blockquote>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