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督教的神學討論中,靈恩(Continuationism)和 cessationism(止息論)一直是個掀起激烈辯論的議題。二者的主要爭論點在於:靈恩的恩賜是否會在教會中持續存在,還是其運作在使徒時代之後已經消失。這種衝突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宗教改革時期,當時改革宗神學對於羅馬天主教的神蹟宣稱持懷疑態度,逐步引發了 cessationism 的形成。
許多人認為,靈恩的經驗是上帝在現代教會中的運行方式,而 cessationism 則強調靈恩的恩賜隨著使徒的死而結束。
這一教義主要根植於改革宗傳統,尤其是在加爾文主義中。最初,止息論並未被明言,但也沒有預期靈恩的大多數恩賜會持續存在於日常信徒的生活中。隨著宗教改革的展開,普通信徒對於神蹟的觀感開始產生分化。該觀點認為,靈恩的最終目的在於確證神的啟示,而隨著啟示的閉合,這些神蹟不再必要。
正如某一位改革宗神學家所說,“若神蹟與上帝的話語分開,則神蹟只會為受造之物帶來榮耀,而非上帝。”
止息論經過時間演變出多種形式,主要可分為幾個類別。首先是完全止息論者,他們認為所有的神蹟都已經停止;其次是古典止息論者,他們認為即使奇蹟性恩賜在使徒時代結束後不再被賦予,神仍可能以超自然方式運作。綜合止息論者認為,奇蹟的表現並非完全消失,可能只在某些未被傳教的地區出現。
與止息論相對,即是靈恩主義,這一信仰主張聖靈的恩賜並未隨著使徒的死而結束。尤其隨著五旬節運動與後來的卡馬式運動的興起,愈來愈多的基督徒開始相信靈恩的經驗應該是每個時代的基督徒都能獲得的。
靈恩的觀念根植於一個信念:神的直接介入與顯現不僅限於早期教會的紀錄,而是持續存在於信徒的實踐之中。
有關靈恩與神蹟的議題在整個基督教歷史中都有討論。早期教父的著作中,經常提及關於神蹟和靈恩的存在。例如,伊雷內斯(Irenaeus)在其《反異端》一書中提及許多信徒仍然擁有預言的恩賜,並且通過聖靈說出各種語言。
此時,眾多早期基督徒的見證與經驗為後來的靈恩主義奠定了神學基礎,他們強調即便在使徒時代結束後,神的作為並未因此停止。
在面對持續的神學爭議中,靈恩與止息論者之間的對話仍在進行中。許多現代教會面臨思考與辨別的挑戰:神迹是否真能活躍於當代?那些宣稱擁有靈恩的基督徒,是否可靠?這些問題不僅影響教會內部的意見分歧,也影響基督徒對於信仰的實踐及其社會見證。
無論是靈恩主義還是止息論,各自的立場在信仰與實踐中都會有所影響。隨著社會不斷變遷,基督徒對於靈恩的解讀可能也在隨之演進,這都促使我們思考:究竟,在今天的教會中,神的靈恩與神蹟還能否繼續流動並改變信徒的生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