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尋求可再生能源解決方案的背景下,生物能逐漸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選擇。生物能來源於植物和動物廢棄物,雖然它承諾提供可持續的能源,但其生產過程和影響卻令科學家和環保人士深感擔憂。
生物能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但其生產也可能對生物多樣性造成威脅。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報告,若要在2050年前實現淨零排放,傳統生物能需要在2030年前逐漸退出市場,同時現代生物能的占比需從2020年的6.6%提升至2030年的13.1%和2050年的18.7%。這一轉變昭示著生物能在未來的發展潛力,但同時也揭示出其背後潛藏的環境挑戰。
根據IPCC的定義,生物能是從任何形式的生物質或其代謝產物中獲得的能量。生物質通常指的是近期存活的有機材料,而不包括化石燃料。木材、農業廢料、城市固體廢物等都被廣泛用於生物能的生產。
生物質來源主要分為多種。其中,木材及其殘留物佔據了目前生物能的最大來源。依據轉化技術的不同,生物質能可使用熱能、化學或生物化學方法進行升級。這些方法包括熱解、氣化和厭氧消化等,不同方法各有其優缺點。
正確地實施生物能,有潛力成為對抗氣候變化的重要武器。
生物能廣泛應用於取暖及交通運輸。根據原材料的來源,生物燃料大致可分為兩類:第一代以食物作物為基礎,第二代則利用非食物的生物質。第一代生物燃料如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通常來自玉米和油菜等可食用作物。
生物能的環境影響顯著,一方面它可以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土地使用及生物多樣性的損失。為了滿足日益增加的需求,對生物質的需求可能會引起激烈的環境與社會壓力,特別是在原材料的生產地。
增加的需求可能會導致地方生態系統的脆弱。
目前,全球的生物能生產量在逐年增長,但未來的擴大依賴於更高效的生物質利用方式。報告指出,大部分的生物能仍是來自森林資源,但隨著技術的進步,期待能看到來自農業廢料和其他可再生資源的更大增長。
隨著環保政策的推動,生物能的可持續發展仍需面對諸多挑戰。若希望生物能成為真正的氣候救星,是否能在促進能源生產的同時,有效保護我們的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