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範圍內,氣候變遷的挑戰愈發明顯,尋找可替代的能源來源成為當前的迫切任務。生物能,作為一種可再生能源,其來源主要來自植物及動物的廢棄物,展現了其在抗擊氣候變遷中不可忽視的潛力。然而,如何正確利用這項能源,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卻仍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生物能源可透過合理的方式來對氣候變遷進行緩解,尤其是在有意識的管理和利用之下。
根據國際氣候變化小組(IPCC)的定義,生物能是指從任何形式的生物質或其代謝產物衍生的能源。在此範疇下,生物質的定義為排除化石化或嵌入地質構造的有機材料。因此,如煤等化石燃料不屬於生物質。傳統生物質通常指的是在低收入國家中用於烹飪或加熱的木材、木炭、農業殘留物或動物糞便等。
目前,木材及其殘渣是最大的生物質能源來源,它可以直接用作燃料或加工成顆粒燃料。其他可作為燃料的植物還包括玉米、草地禾和竹子等。此外,各類廢棄物如木材廢物、農業廢物及城市固體廢物也是重要的原料來源。
生物質能源的轉換過程分為熱能、化學和生化三大類型,各有其特定的方法和應用。經過適當的升級處理,可將生物質轉換為高品質的燃料。
生物能在多方面展現其應用潛力。其中,作為取暖的生物質與運輸用的生物燃料占據了重要位置。根據生物質來源的不同,可將生物燃料大致分為兩類:第一代生物燃料來自食品作物,第二代則來自非食品作物。第一代生物燃料如生物乙醇,是由玉米或甘蔗等作物中的糖發酵後得到的,主要用作汽油添加劑。而二代生物燃料則利用來自廢棄物或邊坡農地生長的作物,能有效減少對耕地的競爭。
雖然生物能源具有潛力,但其生產過程的環境影響卻不容忽視。增加的生物質需求可能會給產地的社會及環境帶來巨大壓力,而低效的生產方式可能會導致更高的溫室氣體排放。長途運輸生物質也被批評為浪費與不環保。
未來的生物能擴展需要更為有效地管理資源,尤其是如何在不損害生態環境的情況下進行大規模生產。
根據國際能源機構(IEA)的預測,到2050年,現代生物能的需求將會顯著上升,從2020年的6.6%增長至2050年的18.7%。然而,這一增長必須伴隨著可持續的生物質供應鏈發展,以確保其減少碳排放的潛力不被削弱。
展望未來,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於如何有效利用生物能,以支持全球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生物能的潛力是否會驅使我們找到更佳的治理和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