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全球化的社會中,人們的心理健康及其相關因素備受重視。其中,感知控制(Perceived Control,簡稱 PC)作為個體相信他們能掌控自身生活及外界環境的一種感覺,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不容小覷。然而,研究顯示,西方人與亞洲人在這一觀念上的理解及影響卻存在顯著差異。
感知控制是一種主觀觀點,指個體自我控制的程度,包括對自身及周遭環境(如地點、他人、事物、感情和活動)的控制感。這一概念自20世紀初期心理學發展以來不斷演變。在1959年,羅伯特·W·懷特(Robert W. White)提出的「效能動機」理論首次強調人類對於掌控環境的先天需求。隨後,1996年朱利安·羅特(Julian Rotter)進一步定義了「感知控制」這一術語,開啟了感知控制研究的全新篇章。
“一系列研究強烈支持假設:相信自己可以掌控命運的個體,會對環境中的有用信息保持警覺,採取行動改善環境狀況”。
西方文化通常強調個人主義,這使得個體對自己行為結果的控制感尤為重要。這種信念不僅促進了個人的動機和自我效能感的增強,也使得西方人更加關注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感知控制常被視為一種穩定的個性特徵,
這也進一步強化了他們在生活中尋求控制感的主動性。“人們更容易將感知控制理解為個性特徵。”
相較之下,亞洲文化則更多強調集體主義和相互依賴,這對感知控制的理解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聯產生了一定影響。研究顯示,亞洲人對感知控制的重視程度普遍低於西方人,並且普遍不認為感知控制與心理健康之間存在直接的聯繫。
“亞裔群體在感知控制與心理健康間並無明顯聯繫。”
1998年,薩斯特里與羅斯的研究表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感知控制上的差異顯著。這一發現提醒我們,感知控制並不是單一的心理特徵,而是與文化、社會規範密切相關的。 結合心理學的兩過程模型,西方人傾向於使用主動控制(primary control)方式來適應環境,而亞洲人更常見的是次級控制(secondary control),即改變自我以適應環境。這樣的差異產生於根本的文化價值觀和心理設定,使得感知控制的具體體現不同。
不僅如此,感知控制對於個體的健康狀態同樣具有重要意義。研究中發現,那些擁有較高感知控制的人士在遭遇健康問題時,心理應對能力更強,並且能有效地維持良好的生理狀態或心理適應。西方文化中,感知控制與健康行為之間存在密切聯繫,而在亞洲文化背景下,這一關聯則不那麼明顯。
“擁有較高感知控制的個體在面對健康挑戰時更能有效維持心理平衡。”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愈加頻繁,這一情況或將逐漸改變。針對感知控制的差異性認識,有助於心理學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進行更精準的心理干預策略,從而有效提升人們的心理健康。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平衡西方和亞洲對感知控制的不同看法,以促進心理健康的全面提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