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中,個人感知控制(PC)指的是個體對自己及周圍事物、環境、他人及活動的控制信念程度。這一概念在心理健康及心理過程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而它的影響往往被低估。
人們對自己控制的相信能促使他們更警覺於環境中那些有助於未來行為的重要面向。
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紀的認知革命,這一時期的心理學界逐漸從主觀體驗轉向對可觀察行為的研究。在這一過程中,個人感知控制的研究開始受到重視。1959年,羅伯特·W·懷特提出的「效能動機」理論解釋了人類對控制環境的內在需求,引發了對控制感的深入探討。1966年,朱利安·羅特發表了“內部與外部增強的概化預期”,首次使用了「感知控制」這一術語,標誌著該領域的正式開始。
感知控制可以視為一種個性特質或認知過程,這二者在提高個體的功能性和生存能力方面具有共同的重要性。
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感知控制的研究分裂為兩個主要方向。第一個觀點認為感知控制是一種固定的人格特徵,而第二個觀點則認為它是一種受到環境影響的認知過程。這些研究揭示了感知控制與心理健康之間的密切關聯。
1975年,馬丁·E·P·塞利格曼提出了“學習無助”這一概念,指出當個體對情況的控制感喪失時,會導致特定的行為結果。在隨後的研究中,他將該理論延伸到人類,對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的關聯進行了深入探討。
那些能夠自主決定生活細節的人,往往在健康狀況上表現得比完全沒有控制感的人要好。
例如,1978年施爾茲和漢蘇亞的研究發現,在退休公寓中,居民如果可以控制訪客的到訪時間,將會感到更健康、心情更佳。這些結果表明,感知控制不僅是一種認知過程,還可以顯著影響個體的健康和動機。
根據Rothbaum、Weisz和Snyder提出的「兩過程模型」,人們試圖獲得控制權的方式包括「主要控制」——試圖將環境與自身願望對齊,和「次要控制」——試圖調整自己的願望以適應環境。這一理論清楚地表明了感知控制在心理學中的多樣性和複雜性。
感知控制的四因素模型包括:避免、應對、獲得及品味,這些維度各自反映了人們應對環境的不同策略。
例如,「避免控制」意味著個體感知到避開負面結果的能力,而「應對控制」則涉及面對負面事件的能力。這些模型展示瞭解對於心理健康的重要影響,而如何管理自己的感知控制可以成為提高生活質量的關鍵。
另一項研究指出,感知控制可以透過影響健康行為和健康狀況兩個層面來影響個人的健康狀態。重要的是,感知控制還能在無意識的層面上影響生理過程。這些研究貢獻於心理學與醫療健康之間的橋樑,強調成功調節感知控制可能帶來的心理利益。
癌症患者在確診後,保持控制感的能力與心理適應能力密切相關,這指出了感知控制在癌症治療中的重要性。
各種研究都表明,感知控制的維持能夠減少患者心理痛苦的程度,這不僅提升了他們的主觀幸福感,也改善了生理健康狀況。因此,培養感知控制的技能對於所有人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
你是否已經開始關注到在日常生活中控制感的重要性,並思考自己可以做些什麼,來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