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經外科手術領域,外部腦室引流(External Ventricular Drain, EVD)是一種重要的治療工具,通常用於處理腦水腫及緩解腦內壓升高的情況。這項技術不僅有助於排除腦室內的腦脊髓液(CSF),更是對於監測腦內壓力至關重要。不過,EVD的置入及維護也伴隨著相當高的風險,需要專業的醫護人員細心管理。
外部腦室引流的主要目的在於轉移流體,並應用於監控腦內壓力。雖然EVD可在短期內解決諸如腦水腫的問題,但若未來的根本性病因未改善,則可能需要將EVD轉換為更為長期的腦室分流。
EVD灌注管的置入通常由神經外科醫生或神經重症醫學科醫師進行,常見的置入方法是透過旋轉鑽頭顱骨切開術,在顱骨的Kocher點進行置入。醫生的目標是將管尖放在側腦室的前角或第三腦室內。
經典的置入方式通常是在顱腦的右側,但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左側置入或雙側置入也可能是可行的。在某些情況下,EVD被用來監測創傷性腦損傷(TBI)、蛛網膜下腔出血(SAH)、腦內出血(ICH)等導致CSF積聚的病症。
在排除腦室內的液體時,EVD還能移除與血液產物相關的液體,因為血液會對腦組織造成刺激,導致一系列併發症,如血管痙攣。
管理EVD需要經常性的護理,特別是在設定EVD的排水位置時,它必須確保在基準點上進行定位,這通常是耳朵的外聽道或耳珠位置。此外,EVD的排水高度需要根據醫療專業人員的處方進行調整,以監測腦內壓。
護理指示可包括,每小時監測和記錄CSF進水量,以及檢查顱內壓。必須重視液體的顏色和數量變化,因為當輸出量驟然增加,可能是腦內壓升高的徵兆;若出現血腥的CSF,則可能意味著動脈瘤破裂。
EVD的放置雖然是常見的程序,但也不乏可能出現的併發症,包括:
手術後,沿著EVD插入通道的出血是主要的風險之一。如果手術過程出現問題,比如不成功的鑽破或硬膜穿刺,可能導致二次出血,這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威脅。
如移位或阻塞,這些問題均可能造成腦室壓力累積,進而影響腦功能。醫護人員或許需要調整或沖洗一些直徑小的引流管以應對問題。
EVD作為外來物,有感染的潛在風險。歷史上,與EVD相關的感染率曾高達20%以上,但透過一系列的感染控制措施,這一比例已被成功降低至1%以下。
雖然因EVD導致神經缺陷的案例不多,但若EVD安插位置不當,可能會影響患者的神經狀況,甚至引起意識變化。
整體來看,雖然EVD技術為許多腦部病症提供了重要的治療選擇,但醫護人員需清楚了解潛在的風險與挑戰,並在臨床操作中謹慎應對。究竟,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我們能否更有效地減少這些併發症的發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