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經外科領域,外部腦室引流(EVD)是治療腦水腫的重要工具。這種裝置主要用於減輕顱內壓升高及治療腦脊髓液(CSF)流動受阻的情況。EVD 操作需要專業的神經外科醫生或神經重症醫師進行安置,其重要性在於能有效監控顱內壓並排除多餘的腦脊髓液。
外部腦室引流的主要目的是將過多的液體從大腦的腦室中轉移,從而讓醫生有需要能夠隨時監控顱內壓。
在 EVD 的過程中,醫生會選擇特定的入路點,通常是位於顱骨前部的 Kocher 點。EVD 管道通過插入到側腦室或第三腦室,使其能夠高效地排放 CSF。除了幫助監控顱內壓外,EVD 還能將液體中可能存在的血紅細胞及廢物排出,這對於減少腦組織的刺激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使 EVD 能正常運作,醫護人員需要將其設置在適當的參考點,這通常是與顱底相對應的高點,例如耳朵的外部。EVD 的設置高度需依醫療專業人員指示進行,通常是根據病人的病情決定 CSF 排水的壓力水平。家屬和探視者在這一過程中應該了解,病人的床頭位置並不能隨意改變,因為這會影響到液體的引流及顱內壓的監控。
及時檢查與記錄 CSF 的排放量和顱內壓,對於防止可能出現的併發症至關重要。
當 EVD 持續排放 CSF 時,則存在較高的併發症風險,因此醫護人員需定期監測顱內高壓的徵兆、排水系統的任何洩漏情況,以及 CSF 的變化。突然增加的 CSF 輸出可能暗示顱內壓升高,而混濁的 CSF 則可能指示腦部感染的出現。
儘管 EVD 被廣泛應用,但它仍然是一種侵入性的操作,可能導致多種併發症。其中包括:
在 EVD 插管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出血,可能影響到顱內的多層腦膜。若出現手術失敗,可能導致二次出血,並進而危害生命。
EVD 的機械性併發症可分為幾類,其中包括管道錯位或癱瘓。管道錯位可能導致顱內壓測量不準確,而阻塞則可能使腦室內的壓力增加。
由於 EVD 是插入到腦部的外部裝置,因此存在引起嚴重感染的潛力。歷史資料顯示,與 EVD 相關的感染率可高達 20% 以上,並且需要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以降低感染風險。
儘管因 EVD 插管而產生的神經缺損並不常見,但在部分情況下,患者的神經狀態不佳可能與 EVD 錯位有關。調整 EVD 位置後,患者的意識水平可能會有所改善。
外部腦室引流在治療腦水腫方面展現了其不可或缺的價值。然而,隨著EVD使用的普及,我們是否應重新思考其相關的風險與益處,並在臨床應用中保持警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