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腦室引流(EVD),也被稱為腦室造口或外腦室引流,是一種用於神經外科的設備,主要用於治療腦積水以及減輕壓力過高的顱內壓,當腦內腦脊液的正常流動被阻塞時便會使用此裝置。這種引流裝置是由神經外科醫生或神經重症醫師置入的柔性塑料導管,並由重症監護病房(ICU)的醫護人員進行管理。
外部腦室引流的目的是將液體從大腦的腦室引流出來,並監測顱內壓。
EVD的置入通常是在具備完整神經外科能力的醫療中心進行,因為在遇到例如出血等併發症的時候可能需要立即進行神經外科干預。EVD是解決腦積水的短期解決方案,如果基礎的腦積水問題未能最終解決,可能需要將EVD轉換為腦室分流,這是一種完全內部化的長期治療方法。
外部腦室引流的導管一般通過在額骨的Kocher點進行的扭鑽顱腫創置入,目標是將導管尖端放置在側腦室的額角或第三腦室中。這種導管通常插入右側大腦,但在某些情況中也會使用左側方法,甚至兩側都需要設置導管。
EVD可以用於監測外傷性腦損傷(TBI)、蛛網膜下腔出血(SAH)、腦內出血(ICH)或其他造成腦脊液積聚的腦部異常的患者。
在排出腦室的液體時,EVD還可以從腦室中移除血液成分。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血液對腦組織有刺激性,可能引發如血管痙攣等併發症。
EVD的高度必須平衡至相對於顱底的共同參考點,通常是耳郭或外耳道。EVD被設置為在閉閉的、刻度的瓶中排出,該高度與特定壓力水平相對應,這通常由醫療專業人員開處方,通常是神經外科醫生或神經重症醫師。EVD設置為某一特定壓力水平的基本原理是腦脊液的排放受液體柱壓力的影響,因此必須小心管理患者的頭部位置。
例如,醫療提供者的指示是:設定EVD以在ICP超過15 mm Hg時排出CSF,每小時檢查和記錄腦脊液的排放和顱內壓。
持續的CSF排放與更高的併發症風險有關。可以從EVD和全身血壓中計算顱腦灌注壓(CPP)。為了計算CPP,必須獲得顱內壓和平均動脈壓(MAP)的數據。其他需要監測的區域包括:顱內高壓的症狀及徵兆、檢查EVD系統是否有泄漏以防止感染進入腦部,以及CSF的量和顏色的變化。
EVD的置入是一個侵入性程序,可能會伴隨幾種潛在的併發症:
在EVD置入過程中,沿著EVD插入通道或在禁止進入腦部的腦膜多層中可能發生出血。如果鑽洞或硬膜穿刺不成功,外科醫生可能需要剖析硬膜並造成二次出血,稱為硬膜外或硬膜下出血。EVD置入後的出血可能危及生命,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緊急的神經外科介入。當患者有凝血功能障礙時,出血的風險會增加。
EVD置入的機械問題可以分為:
EVD是一種放置在大腦中的外來物體,因此它可能成為嚴重感染的通道。歷史上,與EVD相關的感染率非常高,範圍從5%到超過20%。這些感染可能進一步惡化為腦室炎。實施感染控制‘套件’的方法已經成功地將感染的發生率降低到1%以下。
儘管由于EVD導管穿過大腦造成神經缺損的情況不常見,但病人糟糕的神經狀況與EVD錯位之間可能存在關聯。一些報告指出,有病人的EVD插入過於深入第四腦室,最終導致其昏迷,調整EVD後其意識水準有所回升。
在這項複雜且至關重要的治療中,外部腦室引流不僅改變了顱內壓,也讓我們重新思考了大腦運作的奧秘。在未來,我們是否能開發出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療方法來改善這些患者的生活質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