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軍隊中,獎勵的區分對於軍人來說至關重要。其中一個獨特的符號便是「V」裝置,這是一個金屬製的1/4英寸(6.4毫米)大寫字母「V」,有著字根的裝飾。當這個裝置佩戴在特定的獎勵上時,可以辨識出該獎勵是因為在戰鬥中展現的英勇或英勇行為,而非因其他情況的表現。
「V」裝置在美國各軍種之間的使用和佩戴方式有所不同,而且直到2017年,各軍種在授予「V」裝置的標準和條件上也存在差異。
美國陸軍於1945年12月22日正式引入「V」裝置,旨在區分因英勇和英雄行為而頒發的銅星勳章,與因服務卓越所授予的銅星勳章。最初,這個裝置可以與獎牌的懸吊帶和服務勳章一同佩戴,並且只能佩戴一個「V」。
隨著這一裝置的引入,海軍也跟隨其後,於1946年2月通過「戰鬥區別裝置」來識別軍人在戰鬥中做出的服務或行為。這些獲勝者通常在二戰結束後並不清楚有這樣的規定,因此很少有人會主動申請這一裝置。
在1996年,「V」裝置再次引起公共關注,當時海軍作戰部隊的首長杰瑞米·博爾達因身心壓力過大而自殺。這一事件迫使人們重新檢視獎勵頒發的過程及其可能的影響。
「V」裝置的發展歷程顯示了軍隊獎勵制度隨著時間的演變,以及對於英雄主義的認識和標準的變化。
至2017年,各軍種終於統一了獎勵「V」裝置的標準。對於陸軍,這個裝置僅用於表示「與武裝敵人發生衝突的英雄行為」。而海軍、海軍陸戰隊與海岸警衛隊則可以用來表示戰鬥英勇,或在直接參與作戰時面臨的個人危險。
空軍對於「V」裝置的使用則相對寬泛,除了用於銅星勳章之外,還可以用於表彰在部署中「置身險境」的軍人。這一變化顯示了對於服務的多樣性和複雜性的認識。
目前,美國軍隊所頒發的獎勵中,符合獲頒「V」裝置的可包括多種獎勵。軍人可以根據不同的軍種及其獎勵的性質來選擇相應的佩戴方式,尤其是在佩戴與其他獎勵一同時,必須遵循的規定和規範。
美國軍隊在獎勵制度中引入了新的「C」及「R」裝置以滿足更為細緻的需求,這使得獎勵制度不斷演進。如何在尊重過去的同時,繼續推進這一制度的完善,將是一個持續的挑戰。
英雄的定義正隨著軍隊的發展而不斷變化,而「V」裝置正是這一演變的重要象徵,究竟未來的獎勵將如何繼續體現軍人的英勇,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