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心理學的發展,情感及同理心的測量越來越受到重視。在這當中,「同理心商數」(EQ)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觀點,挑戰傳統情感測量方式。由劍橋大學自閉症研究中心的Simon Baron-Cohen和Sally Wheelwright所發展的EQ,專注於獨特的情感理解,這使其成為一個重要的心理評量工具。
EQ不僅評量情感的反應,還包括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這是一個創新的視角。
EQ的設計旨在填補在情感測量中存在的空白,專門測量同理心,而不是其他社交技能或一般的情感反應。這種測量方法的背景是基於一種包含認知和情感的同理心定義。在EQ中,受測者將回答60道問題,其中40道涉及同理心,20道為控制項目。每道同理心問題允許的得分為2、1或0分。該測試的最終得分範圍從0到80,分數越高表示同理心程度越高。
許多結果的有效性來自於EQ的測試方法,所有問題必須回答才能確保結果的有效性。
EQ的發展與系統化商數(systematizing quotient, SQ)密切相關,這些測量工具旨在驗證Simon Baron-Cohen的同理心-系統化(E-S)理論。該理論解釋了自閉症患者的社交障礙與對細節的過度關注之間的關係,與一般人口相比,自閉症患者通常在系統化商數上得分較高,而在同理心商數上得分較低。這種情況引起了人們對自閉症的深入研究和討論。
除了社會行為的差異外,E-S理論與「極端男性大腦理論」也有關聯,這一理論提出,自閉症患者的認知特徵在某些方面與男性更為相似。這引發了有關自閉症性別差異的深入討論,尤其是在男性與女性之間的比例差異,我們必須思考:這種性別差異又反映了哪些心理因素呢?
EQ的信效度得到了相當充分的證據。研究顯示,EQ與其他同理心水準的測量工具,如「情感反應性」和「視角採取」的子量表之間有著適度的相關性,這表明EQ在當前的情感測評中具有重要的有效性。然而,部分研究指出,社會期望可能會影響EQ的得分,這導致了不同的測試結果和解釋。
EQ的研究還提出了將其分為三個子類別的建議,這一點讓研究人員開始重新思考同理心的內涵。
根據EQ的心理測量特性,研究者明白該測量工具可能需要修訂以提高其可靠性。新的修訂版本已經提出,將原有的40道問題精簡至28道,這被認為更有助於測量同理心的多個層面。更重要的是,這些研究結果已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其中包括塞爾維亞語、俄語和荷蘭語,表明EQ在不同文化中的廣泛應用潛力。
儘管EQ在國際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仍存在對其有效性和可靠性的懷疑。一些研究指出,EQ與其他生物指標之間並無顯著關聯,這意味著對其測量結果的可接受性仍需進一步檢驗。
最終,EQ的發展引發了我們對情感測量的重新思考。這種工具以其獨特的方式挑戰了傳統的情感測量標準,並開啟了關於同理心內涵的新對話。那麼,這一挑戰是否能為未來的心理學研究帶來新的思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