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抗自閉症的過程中,情感智力(EQ)測試成為了重要的工具。融合了情感和認知的這種測試不僅有助於了解自閉症患者的情感反應,還能揭示其社交能力的缺失。
情感智力是一種以個人自我報告為基礎的測量工具,專注於對他人情感的理解與反應。
EQ測試最早由劍橋大學自閉症研究中心的西蒙·巴隆-科恩和莎莉·惠爾賴特所開發。這項測試設有60個問題,其中40個問題聚焦於情感理解,另外20個為控制問題。通過對每個問題的反饋,測試結果能夠量化個體的情感反應能力,並為自閉症篩檢提供依據。
EQ測試的參與者需就每項陳述表達「強烈同意」、「稍微同意」、「稍微不同意」或「強烈不同意」,並根據所選的反饋進行評分。總分範圍從0到80,分數越高表示同理心越強,30分的分數可作為自閉症篩檢的有效指標。
巴隆-科恩的同理心-系統化(E-S)理論,旨在剖析自閉症的社交與溝通障礙,以及對細節的高度關注。
巴隆-科恩認為,自閉症的社交障礙與缺乏同理心有關,而狹窄的興趣則關聯於系統化的能力。他指出,自閉症患者通常在系統化量表上得分高,而在同理心量表上得分低,這與普通人群的情況剛好相反,這一發現為自閉症的內部機制提供了新的視角。
雖然這些分數差異已經獲得一致確認,但對於自閉症大腦是質性還是量性區別仍然存在爭議。E-S 理論還與極端男性大腦理論有關,該理論基於男性在系統化量表中得分普遍較高,而在同理心量表上則得分較低的現象。
EQ的有效性得到了眾多研究的支持。在初步測試階段,一組實驗心理學家對EQ的項目進行了評估,以確認這些問題是否與同理心的定義相吻合。研究顯示EQ的表面效度良好,並在相互評分和重測可靠性方面表現出強大穩定性。
EQ測試不僅僅是對同理心的測量,還考察了認知同理心與情感反應的區別。
隨著對EQ的進一步研究,學者們根據心理測量的特性將EQ分為三個子類別——認知同理心、情感反應和社交技能。這一修訂的28項問題版本的有效性也得到了確認,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基礎。
EQ測試的不同語言版本(如塞爾維亞語、俄語和荷蘭語)的適應性也得到研究,結果顯示在文化間的有效性有差異,尤其在亞洲地區的適用性相對較低。
EQ測試所揭示的自閉症患者情感反應不足,正是了解其社交行為的關鍵。
雖然EQ測試在自閉症篩檢中已展現出其潛力,但其關於情感和認知的測量是否足以完全捕捉自閉症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