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lizaeus–Merzbacher疾病是一種因X染色體遺傳的神經疾病,它影響中央神經系統中的寡突膠質細胞,導致神經纖維周圍的髓鞘損傷。這種疾病的根本原因在於proteolipid protein 1 (PLP1)基因中的突變,這是一種主要的髓鞘蛋白。在這些突變的影響下,神經的絕緣髓鞘會減少,形成所謂的低髓鞘化,而這種疾病被歸類於白質萎縮症當中的一種遺傳性疾病。
Pelizaeus–Merzbacher疾病的主要徵兆及症狀包括四肢運動微弱或無法運動、呼吸困難,還有一種典型的眼球運動——眼睛左右快速運動。這種疾病的發病通常在早期嬰兒期。最早期的徵兆包括眼球震顫(眼睛快速、不自主的運動)及肌肉張力較低。
許多Pelizaeus–Merzbacher疾病的孩子雖然在運動能力上延遲或無法學習,但他們通常能理解語言並會有一些語言表達。
其他可能的症狀還包括顫抖、協調性不足、不自主運動、虛弱和步態不穩。隨著時間的推移,還可能出現肢體的痙攣,肌肉拘縮也時常不斷加重。認知功能可能會隨著疾病的進展而降低。一些患者還會出現癲癇與脊柱變形等問題,這些都是由於不正常的肌肉張力導致的。
Pelizaeus–Merzbacher疾病的病因主要是由於X染色體的隱性突變,這影響了主要的髓鞘蛋白——proteolipid protein 1 (PLP1)。這些突變會導致中央神經系統中的低髓鞘化,並造成嚴重的神經疾病。大多數突變是PLP1基因整體的重複,而PLP1基因缺失(較為罕見)則導致較輕微形式的Pelizaeus–Merzbacher疾病,這表明基因劑量在這一基因座上對正常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至關重要。
Pelizaeus–Merzbacher疾病的診斷通常是在進行磁共振成像時發現腦部白質的異常(高T2信號強度)後首次提出的,這種異常通常在約一歲的時候就可以察覺,但在嬰兒期時可能已有更為微妙的異常存在。除非家族有符合性別相關遺傳的歷史,否則這種疾病經常會被誤診為腦性癱瘓。一旦確定了PLP1突變,則可以進行產前診斷或胚胎植入基因診斷。
這種疾病屬於一組被稱為白質萎縮症的遺傳性疾病,這些疾病影響髓鞘的生長。Pelizaeus–Merzbacher疾病的幾種形式包括經典型、先天型、過渡型和成人型變異。該疾病被通俗地稱為低髓鞘型白質萎縮症(HLD)。目前國立衛生研究院和人類基因和遺傳表型的在線孟德爾遺傳資訊,已經列出了至少26種HLD變異。較輕的PLP1基因突變主要導致下肢虛弱和痙攣,並且幾乎不影響腦部的功能,這些狀況被歸類為痙攣性下肢癱瘓2(SPG2)。
目前尚未開發出Pelizaeus–Merzbacher疾病的療法。治療結果的變化很大:最嚴重形式的患者通常不會活到青春期,而較輕微的情況,則有存活到成年的可能。針對PLP1的抗sense寡核苷酸(稱為ION356)的第一階段臨床試驗預計將於2024年初啟動。
2008年12月,StemCells, Inc在美國獲得批准,進行人類神經幹細胞移植的第一階段臨床試驗,然而該試驗並未顯示出顯著效果,而該公司也已經倒閉。2019年,凱斯西儲大學的保羅·泰薩爾教授在一種Pelizaeus–Merzbacher的小鼠模型中,成功使用了CRISPR和抗sense療法。2022年,凱斯西儲大學與Ionis製藥簽訂排他性許可協議,以開發針對該疾病的人類治療方案。
Pelizaeus–Merzbacher疾病不僅影響小孩的運動能力,也深刻影響著他們的生活質量與家庭的滿足感,這種疾病未來會有什麼樣的治療突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