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療保健領域,疼痛常被視為第五個生命體徵。醫療人員認識到,疼痛並非僅僅一種主觀的感受,而是一種客觀的現象。因此,護士在疼痛評估方面接受必要的訓練,並且這一評估在現今醫療體系中越來越受到重視。
疼痛的評估及在施用止痛藥後的重新評估,受到醫療機構認證機構的規範。
美國聯合委員會(Joint Commission)自2001年以來首次制定了疼痛評估的標準,指出鎮痛劑的施用途徑影響疼痛重新評估的時間,因為不同的施用途徑需要不同的時間來產生療效。
大部分的疼痛評估依賴於某種形式的評估量表,通常在施用任何藥物前進行評估,並在指定的時間後測量治療效果。
患者在一個0到10的範圍內評估疼痛,其中0代表無痛,10代表可想像的最痛。
醫護人員向患者展示一系列顯示不同疼痛程度的面孔,患者選擇一個最能表示自己疼痛的臉孔。
對於無法言語或理解疼痛量表的患者,則需要使用不同類型的評估量表,如FLACC(用於新生兒和嬰兒)。
FLACC量表通過將各項目得分加總,得出0到10的疼痛評分。
長期的疼痛通常因心理適應而有所不同,實際的長期痛苦往往低於預期。此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也開始被應用於疼痛的測量,與自我報告的疼痛顯示出良好的相關性。
在法律領域,疼痛與受苦的評估的準確性尤其重要。在西方國家,這些評估一般由陪審團裁定,通常被認為難以預測且相當主觀。在美國、英國、澳洲和紐西蘭等地也是如此。
許多使用藥物的患者,如鴉片類藥物或其他止痛藥,可能會面臨成癮的風險。這些患者中,許多人有慢性疾病、受傷或心理疾病的歷史,這使得護士在評估患者的疼痛時面臨挑戰,也常常難以判斷疼痛是否真實,或僅僅是為了獲取藥物。
為了確保患者的痛苦獲得充分理解,護士需要注意一些非語言的疼痛跡象,例如哭泣或面部扭曲,患者是否按時要求給予止痛藥,及是否有情緒變化等。
在每個護理班次中,護士都必須對患者進行評估,並若發現患者可能出現成癮情況,必須及時通知醫生。
如果患者不斷要求醫生增加藥物劑量或是更頻繁地服藥,則需要進一步的評估。這可能表明患者正在遭受身體疼痛,也可能意味著他們對藥物有依賴。
護士應該全面考量患者的歷史、診斷及其社會背景。對於在長期護理機構中的患者,則應在施用抗焦慮藥物或抗精神病藥物前,先嘗試三種非藥物介入措施。這些介入措施可能包括為患者提供食物、飲水、單獨照顧或調整他們在床上的姿勢。
有鑑於疼痛的主觀性與複雜性,你是否曾反思過自我對疼痛的感知與評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