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醫療領域,疼痛長期以來被認為是生命體徵之一。這不僅因為疼痛在病患身上所造成的影響深遠,也因為它提供了至關重要的資訊,幫助醫護人員診斷及治療。隨著對疼痛的理解不斷加深,護士的角色變得愈加重要,他們的專業訓練使得疼痛評估成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疼痛經常被稱為第六個生命體徵,因為它的客觀性和主觀性使其在臨床評估中至關重要。」
疼痛的評估及在給藥後的重新評估是由相應的健康醫療機構所規範的,這些標準通常由像美國聯合委員會這樣的認證機構制定。該委員會自2001年起就開始設定疼痛評估的標準,明確指出不同給藥途徑對疼痛重新評估的時間要求,因為不同的給藥途徑需要不同的時間達到療效:
疼痛的評估通常以量表的形式進行。醫護人員會向病患解釋評估的內容,然後讓病患選擇一個分數。在給予任何藥物前及經過指定的時間之後,都會對病患的疼痛進行評估。
「病人使用0-10的數字量表來評價疼痛,0代表無疼痛,而10則代表最難忍受的疼痛。」
值得注意的是,長期的疼痛經常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研究顯示,實際的長期疼痛感受往往低於許多病人所預期的程度,這被稱為享樂適應。
「合法的疼痛及苦痛賠償通常是由陪審團裁定,並被視為難以預測和主觀的。」
在疼痛管理過程中,許多病人可能會面臨藥物成癮的風險。這對於慢性病、受傷及有精神疾病病史的病人尤為顯著。護士在評估病人疼痛時,往往面臨診斷真實疼痛與病人尋求麻醉劑間的困難挑戰。
護士需要密切觀察病人是否出現非語言的疼痛跡象,比如哭泣或皺眉。同時,評估病人對鎮痛藥物的依賴程度也非常重要。護士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如果病人在不斷要求醫生增加鎮痛藥的劑量及頻率,就需要進一步的評估。一方面,這可能表明病人正在遭受劇烈疼痛,另一方面亦可能顯示出他們正在發展藥物成癮問題。這樣的評估需要結合病人的病史,特別是那些如癌症或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慢性病的病人。
「在每個護理班次中,護士都必須對病人進行評估,以確保病人獲得適當的疼痛管理。」
醫療界對疼痛的重視逐漸增強,使其在整個診療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如今,醫護人員不僅僅是簡單地處理病症,還需要全面分析病人的主觀感受。究竟,在現代醫療中,如何有效地綜合處理疼痛與病人的生活品質之間的關係呢?